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财经新闻 > 正文

何建华专栏:长三角“同城化”文化融合发展“同心圆”

来源:何建华 2019-01-11 20:51   https://www.yybnet.net/

涵盖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长三角地区,历史沉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地缘人文相近相亲,为长三角文化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无论是特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中小城镇,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一体化国家战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力抓手聚焦发力,共同编织长三角文化融合发展“同心圆”,用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长三角在全国乃至于全球的话语权、示范性、引领力、贡献度。

严格意义上观察,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落实落地,不仅在经济发展物理层面上发力,而在更深远认知层面上,应当编织文化认同与融合发展的“同心圆”。如果将长三角一体化拟人化比喻,就是将这片区域变为“一个人”,跳出本位主义的一城一地狭隘发展视野,实现整体协同、有机分工、合作发展、共赢共享。媒体在相关报道中有一个新提法即“长三角人”,这就意味着在观念形态上应突破一城一地的本位概念,确立长三角一体化在文化心理上的认知认同。

随着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由高速公路时代进入高铁动车时代,长三角城市之间时空距离不断拉近,“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进一步增进了文化交流与区域间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认同。对上海周边一小时通勤圈的城市比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常州等,乃至于近年内将与上海高铁动车一小时“喝杯咖啡”实现连通的湖州、盐城等城市,都将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思考问题与谋划未来的不二选项。

以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为例,沪通在历史、地缘、人缘等领域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南通民间文化心理上普遍有一个美妙的“上海梦”。100年间,从青龙港由南通历史文化名人张謇开通的轮船往来,到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的天堑变通途,沪通两城文化相通、交往紧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城市精神,与上海城市精神有着骨子里的契合。据介绍,目前南通50%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农副产品供应上海,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沪通两地谋求实现更深层次城市功能对接,尤其是以文化对接进一步强化“民心相通”,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合作等五大领域对接融合,起到“增效促发展,繁荣惠民众”的积极作用。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职责使命,南通提出“以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等为重点,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接服务上海”的工作部署,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推进南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重中之重聚焦发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紧抓发展机遇、创新作为,以深入落实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战略实现路径,就是要努力推动南通与上海两地文化深度对接与融合发展,切实落实文化领域”同城化”,进一步将南通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实现以江海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如何具体推进实施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文化高质量发展呢?南通与上海文化对接融合,是以上海充分集聚包括南通在内的周边地区优势资源,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而南通积极为上海服务,承接上海文化建设的溢出效应为基本发展思路,以文化资源对接和文化主体培育为基本路径。由于公共文化具有一定的属地化特征,一般是依照本地户籍人口进行规划布局的,而当前上海流动人口总量巨大,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上海也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南通在不挤占与损害上海市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上海成功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经验,并获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同时,南通利用自身特色地方文化样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向上海输送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利用上海的国际化平台,促进项目品牌化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建立吸引上海企业的政策机制,创设产业基金,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基本依托,从建立整体性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的角度,打造规模更大、集聚力更强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并建立对外文化交流网,提高对外文化贸易水平。

南通与上海文化对接融合的基本手段,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背景之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两地文化的对接融合。一方面,通过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及时发布两地文化领域的场馆、活动信息,方便两地居民予以及时了解和参与,并及时跟踪两地市场的供需动态。另一方面,加强各个文化场馆、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借助APP、微信公众号、微博、人工智能等平台与技术,发布年度服务与活动信息,并定期推送相关衍生信息,不断提升异地服务购买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跨地域、时效性强、信息搭载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打破南通与上海两地在行政区划、政策衔接、空间地域等方面的束缚,加深文化对接融合程度。

南通与上海文化对接融合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增强文化产品推介力度、深化文化产品生产与推广的合作、提升文化硬件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寻求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空间与机会、以南通有利的空间资源吸引来自上海的投资、积极承接上海文化创意相关制造业资源的溢出、借助上海资源创设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创新投融资机制尤其为民营文化企业改善融资环境、推进文化人才的培养与流通、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以高端工艺品与非遗项目等优质资源对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文艺发展合作平台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对外文化贸易水平等,力求不断全面深化对接融入。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聚焦在优化文化对接融合内外部环境、强化文化主体培育、明确重点文化合作领域、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共建区域文化市场、深化人才合作交流等方面。

南通与上海文化对接并不意味着两地文化同质化,而是能够构建更高效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更优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在更大受众范围内促进两地文化传统和城市精神的现代传承,彰显两地文化特色,优势叠加扩大两地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百姓中的惠及率,不断充实人民群众对文化资源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何建华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新闻推荐

成“网红”工银双利两债券齐头并进年收益拿下同类别冠亚军

本报1月10日讯(记者周芳)作为2018年的“网红”,债券基金大多数取得了正收益。由于债券型产品业绩波动和分化较小,细微之...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何建华专栏:长三角“同城化”文化融合发展“同心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