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财经新闻 > 正文

《天开海岳》

来源:淮河晨刊 2018-12-27 12:09   https://www.yybnet.net/

上期提要:2017年11月22日,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一场还差40天、无论如何都要确保大桥到年底要“具备通车条件”的动员大会要在这里举行。

又不是课堂,放这干吗?而且那“白板”上面并没有能让人写字的地方,都贴满了A4大小的纸片,一层摞一层,上面密密麻麻。

记事?备忘?方案探讨?分析研究?看样子什么都有。虽然,现在老板们办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但林总还是习惯用这种“又老又笨”的办法,及时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办完、正在办,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好,我说,谢谢您终于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

落座之后我先道谢,其实心里觉得这场采访安排得有点晚了。

上来我就问:“林总,40天动员大会那一天我听您上来就说:‘尊敬的一线工友同志们’,而不是通常领导讲话:‘尊敬的某某领导’或‘某某女土、先生’,您平时开会也是这样吗?”

林总笑笑:“平时?平时我们很少开‘这样的’大会。”

哦,我反应过来:“港珠澳大桥,大海上的工程,要开大会,没有场地啊?!”

嗨,真是“教条主义”,不好意思!

“好,那我就问一个从您这里最想得到证实的事实:听说您在工地经常骂人?而且一点都不给人留情面。是不是确有其事?”

林总点点头,没有回避,说:“是,我是老爱骂人,有时骂得还很难听。最厉害的,我会说:‘你,给我从工地上消失!’呵呵,不过

骂完了,知道自己不对了,我也会去哄人家,呵呵,会哄人。”

“但您不骂工人,是吗?为什么?”

林总说:“自己情绪低落时,就会到工地上去找工人聊天,交流交流,一说一聊,我的状态就会调整回来,就觉得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我什么坎都能过去,所以我很感激工人。”

林总说话,声不高语不惊,但不少话直抵人心。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你们干了7年,现在终于要接近尾声了,我那天听您在大会上说:‘七尺男儿,一诺千金’,您这7年来,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我收住笑问,有点严肃,因为这是我笔记本上第一个设计好的正式问题——

“对自己的承诺?”林总一顿,但反应很快,“我对自己的承诺?就是33节沉管,每一节的安装我都要亲自来,我是起重机班班长出身,往大海里安放沉管,然后放进海槽,对准放稳,这是最关键的环节,我都要自己来,这就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啊?

我不知道面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采访,林鸣这个“岛隧工程”的最高指挥为什么没有说出7年来他对自己的承诺是“人在阵地在”,是“一定要确保港珠澳大桥按国家要求按时建设成功”等等?他对自己的承诺竟是“亲手安放沉管”?这么具体,又这么容易做得到?

但,真的容易吗?

“不容易,国外有沉管沉放时就掉到海里面去的案例,这不是开玩笑。”林总说。我知道他也许就是指厄勒海峡的那一次“意外”。

20年前,林鸣正当壮年,他已经来到珠海,参加高考、读了“工程”之后在珠海建造三座大桥——珠海大桥、淇澳大桥和伶仃洋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是他在珠海要参与建设的第四座桥。在他的心里,珠江口、伶仃洋,与他仿佛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熟悉和缘分。他知道大海的脾性,懂得自己的斤两,像一个老舵手、老渔民。

我对他说:“7年前,当您来到港珠澳大桥的‘岛隧项目’总项目部时,您对自己有信心能把这个大桥建好吗?”

林总说:“当然有,不然我就不来了。”

好,自信!

“那对后来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您都想到过,有思想准备吗?”我又问。

这下林总不说话了,至少是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我知道他心里五味杂陈,那困难、煎熬——欲披星,不见星,想戴月,月不明,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夜啊,霜雨冷风自横行!

港珠澳大桥开工7年,如果算上前期规划设计已有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国家,也包括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政府都给予了最好的财力、协调、组织等方面的支持,1100个亿的投资,目前在世界也是投资额最大的,更放开政策让中标单位可以在全球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但十几年前,外国人看不起中国啊,多少次,为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林鸣面对世界桥梁界的外国企业、外国专家,品尝了足够的自卑、无奈。谁让中国过去穷、落后,这局面非要赶快改变不可!

7年前,林总告诉记者,他曾经带着随行人员多次去与一家外国公司商谈技术合作,谋求建设指导,这家公司开出的咨询费高达1.5亿欧元,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15亿元。最后一次商谈,林总交代谈判人员中方的出资底线最多就是:“只能出3亿元人民币,你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方很委婉但又很决绝地回答:“给你们唱一首祈祷歌吧。”当时的翻译都不明白,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这件事、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林鸣的心。用他的话说:“外国公司的技术保护、技术壁垒与技术歧视,更激发了我自主创新的决心。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放开手脚,勇于创新,诞生的新技术多达64项,包括深埋沉管、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工厂法预制沉管、外海深槽沉管安装等一系列的工程难题,中国人从追在别人的后面跟跑,到并列跑,到最后,没想到我们现在还能很快成为领跑者,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提供了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样本!这些都是被逼的,心被逼得有时要流泪加流血……”

为了建好港珠澳大桥,林鸣心里经常念叨:国家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了我,这种特大型的工程全世界几乎都没有,如果干砸了,丢的是全体中国人的脸,所以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每天夜晚,熟悉他的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林总总是睡得很少,清晨还要坚持长跑,这习惯无论在珠海、在国内出差,还是在海外,他都从不放弃,一跑就是7年,每一次出发,目标都是10公里。

这怎么可能呢?您不累吗?采访中我挺不理解地问他。但林总的回答让我更加如堕五里雾中:“不这样,我这7年根本就坚持不下来。”

什么逻辑?

“很多思考都是在晨跑中完善的,跑着跑着,主意就出来了,10公里的路也就不知不觉地跑出来了。”林鸣说。

这是个怎样的人?胆识过人?毅力过人?体力也过人?

2016年夏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忆宁采访了林鸣,林总告诉她:“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下期看点:港珠澳大桥的招投标模式以及随后的管理模式,随着大桥的创新而创新,这条路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做法就是“设计施工总承包”,发生在甲方”——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乙方”——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项目联合体之间。

新闻推荐

我国成功研制高端 超分辨光学显微镜

新华社南京12月26日电(记者刘巍巍董瑞丰)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开海岳》)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