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以“合规新生态,守望新未来”为主题的澎湃新闻2018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主办,由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别学术支持。
在论坛上,由澎湃新闻资深记者唐莹莹主持,与国泰君安证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黄韦、浦发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平安人寿科技中心副总经理张永丽、汇付天下助理总裁汤伟共同进行了主题为“科技创新背景下,金融业的变与不变”的圆桌对话。
原文如下:
唐莹莹:谢谢主持人,谢谢现场的四位嘉宾和台下所有的观众。通常最后一个圆桌都是比较不容易的,谢谢各位的坚持。我们这一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科技创新背景下,金融业的变与不变”。讲到科技创新,我们脑子里面会跳出很多词,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
我们今天这个圆桌非常有意思,台上的四位嘉宾都来自金融行业的不同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支付,所以接下来想请四位嘉宾从自己的领域谈一谈你们所认为的科技创新,金融科技是什么?首先有请黄韦老师。
黄韦:首先金融科技现在已经出现在所有我们能够见到的媒体、网络上面,我觉得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解释。我觉得金融科技首先第一个,它强调了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属性,肯定是在金融这一块,但是重点还是在科技这个方面。我自己是这么理解金融科技的,它应该在一些创新的金融场景下面,运用一些我们以前没有想到或者新出现的黑科技也好,或者成熟的科技也好,和新金融进行融合,为客户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技术,我觉得这种科技我们称之为金融科技,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唐莹莹:好,接下来有请万总介绍一下。
万化:谢谢主持人。金融科技有不同的诠释,我个人理解金融科技有几个本质的特征:
第一,它肯定是创新驱动的。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词,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它一定是新技术的一种应用,代替了包括AI也好,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语音也好,这也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技术,他们正在改变金融。金融+科技,会产生一种巨变,这种巨变是相互的,一方面科技的形态,使得金融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包括刚刚大家提到的,我们以前更多是传统金融,而金融科技运用这些新的技术,创新的技术以后,它产生了新的金融场景,或者金融服务方式,或者金融手段,所以金融科技,第一改变了金融,第二改变了科技。因为以前银行更多是一种支撑保障,它是在后台的,而由于金融科技这样一种创新,使得科技可以变成一种服务,一种付出,大家可以看到平安银行也在布局他们的生态,所以我想金融科技实际上是围绕创新,使得我们金融科技的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服务形态,这是我的一种理解。
张永丽: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来自平安人寿科技中心。我自己也是从学校毕业,一直是保险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我个人的观点是科技在不断的创新,但是它必须服务于我们的金融主体,创造新的金融价值,改变目前现有的运营体系,带来新增的增值服务,我认为这样的结合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更有价值的金融科技。或者在我们保险行业内,我们一直可以看到从最初的比较传统的线下门店服务,一直发展到全线上的互联网保险或者新的智慧客服,这样的进步,实际上是我理解的金融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多的变化。
唐莹莹:谢谢张总。汤总,您怎么认为呢?有意思的是在黄总看来,科技和金融,科技在先。万总的理解是科技从后台变成了前台这样一个角色,可能张总的观点,依然认为金融在科技之前,您怎么看?
汤伟:非常感谢主持人,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金融科技这个概念,我相信大家一直听到,耳熟能详,但确实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一致的。从我自己的看法来讲,我觉得一切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体验,这种资金融通的技术或者科技,我觉得都可以叫金融科技。而事实上来讲,这个概念现在被炒作的比较成功。叫Finance Technology也好,金融科技也好,但如果从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这样一个概念,这并不是一个特别新的概念。
我从支付这个行业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大家知道,中国第一张纸币的诞生是在北宋年间,它叫交子。从现在来看,纸币可能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东西,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它当时就是一个金融科技。因为有了纸币的诞生,它导致了整个金融,资金融通、流通的环节效率极大提升,成本极大下降,而且客户的体验非常好。
上一场圆桌,林行长提到了ATM,实际上ATM在金融和支付,现金流通的领域来讲,我觉得它绝对是一个金融科技,通过银行卡,我们可以在一台机器当中取钱,这难道不是金融科技吗?纸币发展到银行卡,发展到电子支付,发展到移动支付,一直到最新的二维码支付,甚至生物识别的人脸支付,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和了解的金融科技,谢谢。
唐莹莹:谢谢汤总。我想问一下四位,在你们所从事的行业当中,科技金融给我们所在的行业带来了哪些明显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是证券领域的智能投顾,包括国泰君安近期率先布局ETM机,从以前的双路开户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三分钟,我们银行业有开放模式的方式,包括数字化银行,保险领域张总提到了智慧客服,现在还有智能理赔,支付行业已经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支付方式。能不能请四位举一个例子,展现一下金融科技对你们的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
黄韦:我先讲一下证券行业。2006年,证券行业有一种模式,那时候很多人开户,都需要到营业网点开户,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还要取号,排一两个小时都有可能,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2014年到2015年,也是一轮模式,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看到这种排队的现象,为什么?因为随着我们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包括这种新技术获得监管的认可,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APP,完成原来营业网点所做的一些事情,还有开户,银行卡的绑定,包括设置相关的密码,包括适当性的风险评估,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它可以做不到足不出户,完成所有的工作。
随着最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上面在这个平台上加载了很多新的技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甚至手机屏幕太小了,你不愿意在上面打字,你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你可以查询,也可以启动相应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你所需要的服务。从客户体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变化。原来很多业务需要在营业网点完成,你需要面对柜员,需要和柜员交互,填表格,柜员帮你录入,现在我们可以在手机APP上完成这些事情,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一些简单的例子。
万化:关于金融科技带来的变革,特别是在2018年的银行业,感觉到非常深刻,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应变金融、科技动作频频。我们银行在1月9号,提出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科技引领,一流的素质生态银行。这是我们从金融科技来讲,从战略层面提到了一个高度。
围绕这样一个战略,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通过创新,通过打造创新实验室,首先使得我们的银行和科技接触,包括我们和华为、百度、科大讯飞、中国移动,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的探索,把科技的因素更加直接的植入到银行的体系里面。因为银行以前的IT建设,到今年已经25年了,银行整个IT建设都比较稳步,一步一步在走,基本五年以前是这个套路。但是外部的市场发展以后,银行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大银行纷纷成立了创新的模式,第一点就是金融科技对我们传统银行来讲,第一点就是把科技的因素,更加深入的植入到银行的体系里面,来改变它。
第二个层面,可能就是在组织模式上面也会改变。我们今年7月12号在北京发布了APM银行,这是一个新技术。我们从2013年开始研究这个技术,到2015年我们启动APM Bank。我们当时考察了国外的技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已经变成了一种业务的经营模式,这就是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种变化。从一个技术逻辑重构你的业务模式。
唐莹莹:万总,能不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APM Bank可以做什么事情?
万化:APM Bank可以把银行植入到客户的流程,客户的场景,是一种场景金融的模式。就是把银行的服务碎片化,比如说你在携程的网上做换汇的处理,以前你可能要到银行的网点处理,现在你可能在携程的APP上面就可以植入我的金融服务。
唐莹莹:也就是说甚至连跳转的过程都没有。
万化:我们希望以后可以做到无感银行,通过APM Bank打造一个无感银行,这是比较具体的,现在我们的APM Bank已经由规模化的专业团队做这一件事情,明年我们的规模化会进一步扩大,现在我们将近有七十家合作伙伴,我们开发的种类有两百多个。这就是金融科技对于我们传统银行带来的一种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组织架构也变了,我们以前可能是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以后不会有这些,就是按照市场客户,一个一个专门的团队,来构建这样一种模式。所以我想金融科技对于银行的变化非常深刻,也会带领银行向未来的方向去探索,去寻找他在市场当中竞争的突破口,谢谢大家!
张永丽:金融和科技是分不开的,金融和科技是螺旋式的上升。我们平安人寿以科技的元素,深深的植根到了每一个业务环境,每一天的开门运营都离不开金融和科技。大家都知道,从销售、投保、录单、两核,到整个运营、风控、财务,全流程,全部都有科技元素体现。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客户服务,在座很多都是平安人寿的客户,应该都有体验。我们公司发展经历了几大阶段,2004年,各位应该知道保险发展的历程,我们当时在做全国的后援集中,我们把全国的两核标准做了统一,这为我们2014年做线上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2014年,我们开始打造金管家的平台,相信很多人都是它的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
目前我们有绝大多数的线上服务,都在APP上提供,而且不只我们自己的产品,更多的是衣食住行玩,全方面的生活服务。今年我们在数字化,移动化的基础上,加大智能化的投资,包括智能客服。传统的客服有很多的痛点,保险的网点,不像银行的网点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很大的痛点,我们通过公司运营新科技,把它做了一个全部的智能化,搭建的智能的客服。它分成四个阶段,首先以我们的金管家平台为一个切入点,我们会帮助收集用户的需求,也会帮助你引导,你现在有什么需求,因为有的时候,你想做的变更,你不一定知道,我们会根据历史的经验提示你,帮助你快速收集完你这一次想要变更的需求,之后我们会根据后台内部的风控系统做一个风险识别,我们来判断这次的变更是低风险,中风险,还是高风险,我们都会进行一个处理。90%都是低风险,我们直接引导客户在线上自助完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辅助机器人,帮你提升客户体验。还有9%,是中风险,我们会有一个空中客户,避免你直接接触到我们店的痛点。剩余只有1%,可能需要业务员或者是本人见面一起来做一些合约的签字。所以经过这样的改革之后,我相信大家可以切身的体会到,保险不再像以前离你很远,只是卖保单的时候业务员来找你,后面服务的时候就找不到人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完全的线上化,智能化。所以在我们金管家的平台上,除了保险服务,还有很多衣食住行玩的服务。所以从大家自身感受,就可以感受到科技在保险行业这么多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
汤伟:我们今年6月份,在支付行业第一家完成了上市,登陆了香港的资本市场。汇付天下,可能是一个最年轻的机构,刚才那一场是我们的外资银行,这一场主要是国内的金融机构。汇付是一个后来者,我们从成立到现在一共是12年,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这个行业当中发展,这个答案从第一天就很清楚,其实就是科技。
这对于一家互联网科创型的公司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汇付我们非常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方面在科技上,我们这十二年,积累了很多支付的商户,现在已经服务了全国几百万的小微企业,小微商户,服务了很多行业几千家大型的企业商户,我们的服务延展到了几千万的个人消费者。但其实我们的员工并不多,我们整个公司的员工人数只有一千多人,但是研发人员将近占到了40%,这当中,科技对我们的改变非常大。长话短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们两个方面的影响很大。一个是风控,因为风控是任何金融业务的核心和根本,第二个就是服务,从风控角度来讲,我们自己觉得做到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是我们每一天有几百万的交易,但是我们现在是通过自建的风控系统,做到了实时的风控监控,对于可疑交易,可以实时的监测、识别和拦截。基于这个,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任何一笔交易实时对商户进行结算。
这一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我们任何一家小商户,比如说一家咖啡店。只要客户买了一杯咖啡,扫了二维码,刷了银行卡,商户可以实时收到这一笔咖啡款。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平均结算周期是两到三天,而我们目前做到了实时,这当中就是大数据的应用,风控系统的建设,对于我们提升效率和服务体验非常关键。
第二就是服务,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做到对于几百万的商户交易处理过程当中的个性化,这是科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淘宝,每一个人的网站,打开的首页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我们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针对商户服务的千人千面,针对不同的商户,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在以往来讲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几百万的商户,你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做到个性化,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这方面取得很多成果。比如说我们为很多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现金管理,包括融资,以及针对很多零售业态的商户提供会员管理,积分管理,营销管理,这些都是没有人工介入的,而且都是通过系统自动来进行识别和客户营销的支持。所以我刚刚讲了,这些就是从风控到服务,通过科技可以实现海量商户,海量交易下的个性化,这是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这样一个实践的成果。
唐莹莹:谢谢汤总。刚刚汤总提到大数据的提取,还有一个是汤总提到的无人工介入的模式,我们知道未来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我想问一下四位,你们觉得在未来科技创新的过程下,这个过程当中,金融行业不变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因为人员变的比较少,你们会选择哪一些员工,是你们必须要的岗位。另外关于我们大数据,数据运用采集,隐私的调整,你们怎么认为?
黄韦:我先说一下,首先第一个问题,金融行业里面,金融科技不变的是什么?在目前的环境下面,其实变的东西非常多,有一句话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句话放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以前都是互相交换名片,现在都是扫微信。以前我们出门一定要带钱包,现在我们带上手机就可以了。就是这样的一些变化,生活的变化,肯定会带来我们很多金融新场景的诞生。我们可能需要为这样一些场景去设计出一些新的产品出来,或者新的服务,这必须借助我们新的技术。
所以这回到刚刚主持人提的第二个问题,往后我们其实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在金融科技方面,在今后的竞争当中,你要占有一个比较好的竞争优势,我觉得需要这样的一些人才。首先第一个,他要对新的科技比较了解。第二,他对于我们金融业务的本质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了解。对于这样一种复合型的人才,应该是我们作为金融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三,关于大数据的事情。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用很多APP,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最后都会形成大数据里面一些的微粒和灰尘,每个人的数据都会非常小。在一个APP里面或者在一个应用里面,它肯定也是片面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聚合起来,我觉得就会形成我们通常讲的一句话,我们的系统比本人还要更了解他自己,我觉得这个数据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很强的洞察能力,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增长力,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个只能够从每一个企业的责任感和伦理,或者是其他规则方面进行约束。通过这些规则进行论述,保证这样的数据能够得到正确的使用。
万化:我自己认为有三方面的不变:
第一,银行信用的本质不变,不管金融科技再怎么发展,固守诚信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所以我想不管怎么做,信用是唯一不变的。如果你是一家银行,没有信用,你这个银行就没有利益资本。
第二,对于人性的关怀肯定不变。因为你要让客户有极致的体验,让银行业务做到无感,但是又要感动。
第三,对风险的管控是不变的,只有对风险管控的更加动态化和更加精细化,你才可以参与竞争。
我的理解不一定全面,但是我认为这三点很重要。
另外对于一个从业人员的要求,既然讲科技金融,目前我们对外招聘人员的要求,基本上要求50%以上是理工科毕业。因为你有理工科的思维,你才有科技的思维,你才可以重构我们的业务逻辑。所以理工科的背景要求更多一点,当然其他也需要,这是一个结构比例。最近我们也在大量招人,我们2019年的计划是新增1200人。
唐莹莹:所以说金融或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你们人员的增加并没有影响。
万化:但是另外一个角度,会减少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现在我们引入RPA机器人,在一些很简单的方面,比如说做参数设计,核对,可以用机器人代替。我们人员结构会做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我们五万人,以后科技人员会占的比例比较高,操作人员会比较少。所以在这个层面讲,对人员要求,肯定是要求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员,在目前来讲,这个要求比较强烈。
第三个方面,关于数据隐私,确实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经营数据,一家银行要有转型的基础,所以基础设计方面,要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基础。第二,在一些法律合规层面,我们希望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今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数据安全指引。还有一个就是技术上解决问题,我们现在也在和很多合作方谈共同合作开发,都谈到数据隐私保护,第三方数据不能给我们,怎么办?我们前一段时间搞了一个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看到很多国外领先公司在技术上面有突破,通过同态加密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我们正在进行深度的验证和论证。我们希望在技术层面的突破,能够解决数据隐私的问题。所以数据隐私一方面是一个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法律环境,还有一个就是在前沿技术突破上面,三方面共同作用以后,我们整个数据应用,会到一个新的阶段,谢谢。
张永丽:回到主持人的三个问题,变与不变,和万总差不多。保险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一个行业,它不变的始终一定是风险的管控以及我们的监管趋严,这都是非常好的趋势,还有保险姓保,大家知道今年新形势下,很多过去的保险产品,都做了大幅的改变,包括我们公司也是一样,这是不变的。
第二点,对于客户服务的不断创新。我们都在讲,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我们最终的生活目标,我们作为金融提供的公司来讲,如何不断提升我们客户服务的体验,让客户感受到更好的,普及的,普惠的金融保险服务,这肯定是我们公司不变的几个重要的点。
变化的也显而易见,科技日新月异,我作为一个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每天都要学习不同的东西,除了学习科技行业的东西,还要学习保险行业的东西。这就回到我们第二个话题,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公司在整个人员的设置上,应该怎么把控?其实我们整个平安集团,我相信大家也知道,我们在科技上的投入非常大,我们整个集团到公司,大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我们人寿都在戏称,现在总部有一半以上都是科技人员,这是一个趋势。但是更重要的除了科技人员之外,比较资深的保险行业的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技只是一个工具,手段,我如何让它促进保险行业,发展保险行业,本质还是在于两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及融合之后,我们的创新和改变,甚至改变既有的模式。比如最近比较火热的相互保这个概念,大家也知道,已经在我们行业内又掀起了一轮新的讨论,这对于公司的管理来讲,整个团队的人员结构的布置也好,组织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关于数据安全。数据如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反对这个数据。现在很多声音还是滥用数据,非法买卖数据,产生一些对个人和组织不好的情况。我相信这样的应用场景,未来一定会被监管、合规控制的。我们集团整个公司,集团有法律合规风控,我们总部也有法律合规风控,我们是一家非常重视合规风控的公司,业内的同仁都有了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越来越广的今天,实际上给我们自己内部的数据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目前内部也在尝试用AI的手段,解决安全的问题。因为靠人或者靠一些制度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技术去把控,哪些敏感信息我不能滥用,必须在红线之内去使用这些数据,产生出来的价值,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觉得这样的场景,应该是所有金融机构都会欢迎的,这也是我们未来合规风控的一个方向,我大概补充这些。
汤伟:前面几位嘉宾谈得非常好,我非常认同。关于变和不变,万总总结得很好,我没有太多的补充。张总刚刚讲了他们的实践,我也很有启发。我分享一下我们公司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关于人和机器的问题。我们内部有一个叫人工智能的魔咒,什么意思呢?哪一个部门如果对于系统开发,关于AI方面的需求提得越多,最后的结果,这个部门的人会越来越少。
举一个例子讲,大概五六年前,我们客服人员最多的时候,大概三百多人。但是这五年下来,我们的交易规模、商户规模,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但最后的结果,他们老是提这个需求,我要实现自动化,我要实现智能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客服部门只有原先人数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现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机器在做。大家一边提需求,一边挺紧张,会不会过几年,我们这个部门人就没了?
但是我特别认同刚刚嘉宾讲的,其实机器还是服务于人的,系统还是配合人干活的。所以更多的一些主动性的,情感性、开创性的工作,我觉得短期内系统还是替代不了的,没有必要有太多的焦虑和恐慌,至少从目前来看。我还分管我们公司的品牌部门,我觉得我们品牌部门还是比较安全的,他们做的更多的工作还是在传递感情,沟通情感,暂时不会被机器替代,这是我举的例子。
第二,关于数据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数据或者说征信、信用,这一件事情,根本就不应该由企业来干。任何一家企业,哪怕它再有良知,再有操守,始终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上两周,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个论坛,听到一位印度的央行官员分享印度的实践。印度这两年,科技、Fin Tech发展很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国家层面规定,整个数据和信用安全这一件事,企业不能碰,而是由国家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事实上,他们调用了大量的科学家,建设了一个很强大的基础设施,把所有的数据和信用集中起来,为所有的企业来开放,而且他们那个市场做得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不用重复建设,我相信各家企业现在都有数据中心或者类似的部门,其实大家资金重复的建设是很大的。
第二,数据的调用,使用,保存,这当中还是存在大量的隔阂和隐患。前一阵子,大家都知道P2P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国家能够建设一个统一的信用和数据中心,对所有的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某种规则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滥用,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风控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效率都有益,但是保护隐私,可能会需要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是从印度的实践给到我们的一个启发。因为印度并没有国内这些庞大的机构,形成某某信用评级,更多是中小机构,直接向国家的基础设施,就像我们平时用水,用电,用煤气一样,像国家的基础设施一样去调用,我就说这些。
唐莹莹:谢谢。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开一下脑洞,请四位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们认为各自行业的未来二十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黄韦:我觉得二十年,可能太长了一点。我二十年前,也不敢想像今天是什么样子。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二十多年了,所以二十年前是什么样子我是知道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技术这一块,科技这一块,越来越走到前台。再往前几年,我们在金融行业,最近有一些证券公司,他们都在开发布会,这些发布会推出来的东西都是IT方面的服务和产品。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这一块,越来越走向前台。所以我觉得在我们金融行业这一块,应该讲信息技术也是一样,它会越来越走到前台,然后它会和金融相互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业务本身和技术本身,都成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谢谢。
万化:二十年确实太久,只争朝夕。我2007年来浦发银行的时候,我们是八千亿,今年我们已经超过六万亿。二十年以前,咱们浦发银行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我现在也描述不清楚,但是我可能想一种场景,二十年以后,当我们资产再增加十倍或者二十倍的时候,人家一看,原来浦发是一家银行。
张永丽:平安人寿成立于1994年,到今天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我们很难预测二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相信有科技的加入,一定会有比较本质的变革。因为从这几十年来,我们人寿的发展就可以看得出来,未来首先从产品层面,保险层面,目前我们市面上大多数的保险,还是大数法则的原理,大多数寿险公司的运营模式是相同的。但是我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会有一些互联网的融入,各个行业交织之后,我估计在产品层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革出现。但是它的变革,始终是惠及大众的,因为保险和金融,本身就是服务的本质,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这一点,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我也比较认可我们集团经常讲的一句话,未来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科技公司,我觉得未来大部分的金融公司都会成为一个金融公司,因为目前我们集团内部对标的很多都是世界一流的科技集团。所以我相信这一点也是未来二十年可以看到的,会滋生出来非常众多的,庞大的,科技金融型集团,这是一个新的品类。
汤伟:畅想二十年,让人很激动。但实际上从我们所属的行业来讲,我们一般不会畅想二十年,我们公司内部做规划,通常不会超过三年,因为这个变化太快了。既然今天我们脑洞打开,畅想一下,我觉得在支付金融科技领域,我斗胆预测一下,我觉得未来中国会成为全球的一个中心,无论是科技还是我们的人才,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资金注入,会成为全球领先的中心。因为中国不仅有最大的市场,同时它也产生了全世界最大的交易数据,而从数据的层面,会催生出未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会加速成为全球的中心。对此,我们拭目以待,能够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行业,也是一件幸事。
黄韦:谢谢四位带来的精彩讨论。我们都说科技改变生活,现在很明显,科技也改变了整个金融行业。就像张总所说的,未来二十年之后,所有的金融公司都变成了科技公司。我们也很期待在科技和金融这样一个融合下,未来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再次谢谢四位嘉宾,谢谢台下观众的聆听,谢谢各位!
【专题】合规新生态·守望新未来|2018TOP金融榜评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姚浩燕)近日,交通银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稳预期、改机制、拓渠道、腾资源、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