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谭”(Gotham)古英语中原意为“Goats Town”,本是英国诺丁汉郡的乡镇。西欧商业城市兴起之初,各种讽刺市民率真、愚笨的传说中,“哥谭”一词开始被用来代指城市人。13世纪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中就曾描述一群哥谭人靠装疯卖傻,巧妙的躲过了王权的侵扰。时人眼中的“哥谭”被赋予离经叛道的“癫狂”意象。哥谭人的“怪诞举动”,折射着中世纪中晚期的西欧,商业城市兴起,城市居民突破传统,追新求异的历史趋向。1807年美国短篇小说家华盛顿·欧文在文章中用“哥谭”指代纽约市,“哥谭”自此成为纽约的绰号。回顾纽约的过往晨夕,纽约人也正具有疯狂求新的精神特质。
殖民地时代,纽约便是北美重要的港口城市。进入19世纪,纽约市的发展更是一路领先,令其他美国城市难望项背。20世纪初,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时尚之都。今天这座城市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仍然高居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的顶端。长久以来,它在全球金融、商业、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其无可争议的成为美国人的骄傲,全球瞩目的大都市。因此,相较其他美国城市,学界对纽约总是抱有更加浓厚的研究兴趣。正如美国著名城市史学家杰克逊·肯尼思所言,目前关于纽约市的研究著作已超过1万部,自20世纪90年代起,平均每年有近百部相关成果问世,时至今日这样的研究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虽然今天专业史家对纽约历史的关注乐此不疲,但他们对这座城市展开系统研究的历程并不久远。其实不止纽约史研究,整个城市史在世界城市研究中算是“年轻” 领域。20世纪60年代起历史学家视野中的“城市”不再是各种历史事件的载体或背景,而是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广阔的时空分析到细致入微的内部结构无不成为此后历史学者书写的对象。他们将城市被视作如生命般的有机体,开始系统思考它的幼年、青年、壮年至老年。此时的城市史也不再局限于城市的编年史纪录,而如国内美国城市史专家王旭先生所言:“城市”被赋予独立的精神性格。
纽约城市史的研究状况也基本遵循这一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学界掀起了研究纽约历史的热潮。除受上述城市史研究潮流影响外,当时的纽约正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视角预言这座城市的未来,历史学者亦投身其中。彼时的纽约史研究力图为人们勾勒一幅幅涵盖各历史时期,且尽可能细节清晰,内容完整的历史画面。一座城市对挥散不去的过往,或许在其如日中天之时最易视而不见,而当它危机四伏之时,又最让人念念不忘。所幸,纽约经济浴火重生后,学者们对这座城市的研究热情却保留了下来。
此后,学界对纽约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传记和城市专题史两类。其中,城市专题史成果最为丰硕,肯尼思谈及的纽约史繁荣景象也大多出自此类研究。这类著作将历史上纽约的经济、政治、人口、社会、建筑、文化等主题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理论展开研究。这一研究趋向的出现,本身是20世纪以来历史研究“科学化”的具象结果。社会史兴起后,城市史学者开始关注纽约市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增强了学界对城市中各阶层,各族裔间的互动研究,催生了城市史学者对纽约社会下层的关注。上世纪70年代,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带来的新文化史研究热潮又唤醒了城市史学者对历史上纽约人日常生活的关注,研究对象也日趋微观、琐碎。这样,纽约城市史研究也面临着所谓“碎片化”的问题。
纽约城市专题史研究中呈现的“碎化”趋势固然有其学理基础和特定价值,但也可能因研究对象缺乏整体关联、普遍意义而削弱研究意义。哥伦比亚大学城市史专家杰克逊·肯尼思曾于1995和2010年先后两次编辑出版《纽约市百科全书》(Kenneth T. Jackson,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York City(2nd e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试图整体呈现纽约各种研究成果。全书涉及纽约的历史词条时段横跨400余年,汇集此前数代学者对纽约各类研究的知识摘要,是目前全面、系统介绍纽约各主题研究的大型参考书。不过,全书并非研究性历史专著,百科全书的体例也限制读者在历史时空下宏观思考纽约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样,人们对纽约史研究中的另一分支——城市传记提出了更多期待。与单独呈现纽约某一方面的城市专题史不同,纽约的城市传记作为“综合史”总是竭力勾描其历史发展的多重面相,至少是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方面。整体来看,这些著作要么将纽约看作美国城市发展的典范,试图透过纽约城市发展揭示更为宏大的国家历史。另一类则将纽约看作美国城市中的例外,以此揭示纽约发展的独特动力与特征。前者观点如,乔治·兰克维奇的《美国大都市:一部纽约史》(George Lankevich,American Metropolis:A History of New York Cit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认为纽约在美国各阶段历史中一直扮演着倡导个人自由,创造经济机会的重要角色,这座城市甚至是美国社会的模版。另一类观点的代表著作如,戴维·斯科比的《帝国城市:纽约城市景观的形成与意义》(David Scobey, Empire City: The Making and Meaning of the New York City Landscap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2.)该著致力于探讨纽约市发展的动力,批判既往城市学者将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技术看作城市发展的关键,主张房地产经济是推动纽约城市变迁的决定性力量。
近来,纽约城市大学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的新著《大哥谭:1898至1919年的纽约城市史》(Mike Wallace,Greater Gotham:A History of New York City from 1898 to 1919,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大哥谭史》”)可视为对既往纽约城市传记研究范式的创新尝试。该著透过微观细节探寻纽约独特个性的同时,还从全球史、国家史等多重视阈思考纽约市的崛起历程。
谈到该著作者华莱士,对于中国的美国城市史学者可能并不陌生。1999年他与埃德温·伯罗斯(Edwin G. Burrows)合著的《哥谭:1898年前的纽约城市史》(以下简称《哥谭史》)曾斩获世界范围享有盛誉的普利策大奖。华莱士亦凭借这部著作成为当前美国纽约城市史研究领域颇具权威的学者。2017年10月,华莱士用近20年之功独自续写的第二卷《大哥谭史》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哥谭:1898年前的纽约城市史》
《大哥谭:1898至1919年的纽约城市史》
1999年出版的第一卷《哥谭史》中,作者曾以宏大的篇幅(1383页)展现纽约从17世纪荷兰人统治到1898年纽约与布鲁克林合并——开启大纽约序幕的历史。第二卷《大哥谭史》在内容上衔接上卷,为读者呈现了从1898年五区合并、纽约大都市成立到1919年一战结束的纽约历史。与第一卷相比,《大哥谭史》在内容编排和原始材料使用方面更加详尽、扎实。这从全书研究时段跨度仅20年,却成书合计1182页,重达4.6磅的篇幅可见一斑。当然,这更源于1898至1919年这一时段在纽约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17年当俄国著名革命家列夫·托洛茨基与家人在纽约旅居时,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发出如下感叹:“纽约给我留下久久不忘的印象,因为世上再无一座城市能如它一般表达现代社会的所有元素。”正是20世纪初的前二十年间纽约最终超越伦敦崛起为世界最大城市、全球金融中心。纽约在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自此奠定,并长期领先,其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成为全美,甚至全球其他城市发展的先锋和试验场。20世纪几乎每座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都有一个如同纽约崛起于世界的梦想。华莱士为读者展现的正是这段纽约发展史中最为耀眼的历史画面。从1898年五区合并,以摩天大楼为符号的城市繁荣到1907年金融恐慌以及一战前后工人罢工、暴力镇压为特征的城市“危机”出现,这段历史既是现代纽约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纽约从国家经济中心走向全球经济中心的重要时刻。
全书以历史时序为纵线,专题探讨为横线,从“合并与矛盾”、“建设与联系”、“文化”、“对抗”和“战争”五个不同主题出发,为读者讲述了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社会冲突以及战时城市变革等波澜壮阔的纽约故事。与传统历史书写,单向关注城市政府应对时代危局不同,《大哥谭史》具有明显新史学特征,它更关注政府与社会对纽约发展的双向影响以及两者的内在互动。一般纽约通史中所强调的精英人物的个体活动被华莱士所摒弃,他在叙述中更加强调社会团体的行为。
当作者考察对纽约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市合并”时,他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由公司精英集团为主体的商业阶层直接参与推动的结果。当时,他们希望通过“五市合并”克服城市间围绕纽约港口资源展开的恶性竞争,试图让竞争者转变为解决共同城市问题的合作者,从而将更新港口设施;清洁航道污染;提升交通条件;协同治理犯罪、公共卫生;改善移民居住条件;打击腐败等紧迫社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合并后的大纽约还将原本对其首位性城市地位构成威胁的芝加哥远远甩在身后。同时,在资本主义公司精英集团看来,“五市合并”与其正在全国掀起的公司兼并浪潮具有同等意义。他们认为19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所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原则损害了国家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恶性的自由竞争为美国经济带来了低效率、非理性与道德沦丧。这种竞争模式是旧时代原始野蛮的象征。他们认为取代“竞争”最好办法是“合并或兼并”。1898至1904年,短短数年间银行家摩根等财阀就将全国数千家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通过合并改组减少到数百家。一时间,大量实力雄厚,对原料和市场具有垄断权力的大企业迅速出现,它们成功的借助各种资源提升效率与利润。这种历史情景下,纽约的公司精英们确信,他们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同样可以用来重塑自己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纽约。一场通过“五市合并”将纽约改造成一个“大企业”模式的构想浮出水面,“大哥谭”亦由此而生。
五区合并后的纽约
早在第一卷《哥谭史》出版时,华莱士便被贴上城市传记史家的标签。像多数城市传记史家一样,华莱士在书写纽约城市传记时,也面临是通过微观研究展现纽约特性,还是着力处理作为地方史的纽约与更宏大历史间关系的抉择。面对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作者并没有如多数史家择其一述之,而是通过“立体视角”展现不同视阈下的纽约城市发展,试图在整体史与微观史两种学术理路间找寻某种平衡。这种大胆尝试自第一卷《哥谭史》开始一直贯穿到第二卷《大哥谭史》的写作中。
首先,考察纽约在全球史中角色的嬗变。第一卷《哥谭史》中的纽约先是印第安人德拉瓦部落的村庄,17世纪成为荷兰商业帝国版图边缘的贸易港,继而成为大英帝国全球殖民事业中重要的海港城市;美国独立后,纽约由工业化欧洲与北美农业大陆间的商品中转站,转变为内战后吸纳欧洲资本与劳动力推动美国开展工业化的桥头堡。第二卷《大哥谭》的写作中,华莱士描绘了纽约从世界边缘走向核心的崛起历程。期间,纽约市的金融财阀们推动整个国家的资本主义重构,催生出众多以纽约为总部的巨型企业。几乎同时,纽约的商业阶层为攫取更大利润,还积极在西半球寻求商业扩张,并在与欧洲竞争对手激烈角逐的过程中,逐渐营建出一个雏形初具的商业帝国。此后,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美国几乎一夜间由欧洲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一战中美国的参与极大的刺激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纽约亦最终取代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领导者。
其次,思考纽约与国家历史的关系。1898年之前300余年的历史中,纽约先是新大陆边缘的荷兰人村庄,再成为保障英国殖民者向北美内陆开拓商业、农业的海滨港口;建国后,它一度是国家的首都、政治中心;内战前,纽约成为西进运动的推动者,是国家文化贸易、对外交往的中心;内战后,它又是国家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的重要推进者。到20世纪初,纽约甚至扮演“隐形首都”的角色。作为政治家们展开竞选的钱袋子,它对国家政治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华尔街的商业巨头更是左右着国家经济的运行。19世纪初地处东北部沿海的纽约是全美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地区,城市所产工业产品行销全国。此时的“大哥谭”已经凭借它在国家众多领域的先锋性和领导性毫无争议的成为国家象征。“华尔街”是国家经济的代名词,“百老汇”、“时代广场”是全国“娱乐”的符号,爱丽丝岛则是“移民”的标志,等等。
第三,梳理纽约宏观经济的发展变迁。荷兰占领时期,纽约凭借盛极一时的皮毛贸易和奴隶交易取得发展,到英国殖民时期,它与盛产蔗糖的西印度群岛开展商贸获得繁荣。建国后,纽约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城市商贸持续增长,传统港口和仓储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一批新兴部门如金融业、零售业以及传媒业蓬勃兴起。内战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城市经济成为推动西进运动和内陆工业化的重要经济力量。《大哥谭史》不但详细考察了世纪之交,纽约金融业如何在城市经济中拔得头筹。同时,还指出建筑业也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功不可没。摩天大楼的建筑热潮提升了房地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住房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缓解着新移民浪潮带来的住房压力。
第四,探索纽约人的日程生活。作者以街道作为研究单位,深入考察纽约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种场景,如华尔街、码头、工厂、娱乐区、购物商场以及正在五区蔓延的居民社区。各种职业的哥谭人如建筑工、拳击手、屠宰工、面包师、消防员、爱丽丝岛官员、商场购物者等都成为作者的分析对象。不过,作者对这些边缘人物日常生活的微观考察,却蕴含着更加宏大的研究志趣。华莱士认为,世纪之交崛起的纽约在走向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紧张关系”或“离心力”。这种隐形力量存在对纽约考察的各个层面。以微观层面的街道为例,作者细致描述了1910年第五大道成为纽约妇女购物乐园的历史场景,而蕴含其中的却是世纪之交妇女争取独立,由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商业公共场域的宏大画面。除妇女问题外,种族关系、阶级关系等等,也都成为作者研究日常生活背后所关怀的更加宏大的主题。
尽管城市传记式的书写,常常因为忽视城市共性的揭示而饱受诟病。不过,如果细致阅读会发现,华莱士笔下的纽约依然是在共性的全球语境和美国历史情景下展开的。纽约的城市发展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仅如此,从《哥谭史》到《大哥谭史》的历史叙事,华莱士也较为成功的向读者展现了纽约这座大都市的综合个性。书中丰富的城市发展细节,时刻提醒读者纽约还是一个具体而特殊的城市空间。最后,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给这部新书的评价,对于任何一位对纽约史或美国史感兴趣的读者,《大哥谭史》都将成为必读书目。
新闻推荐
本报讯按照高新区工委、管委主要领导要求,为更好地总结全区单位清查工作的问题和经验,夯实明年正式普查的基础,11月15日,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