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现代公司特别是股份制公司之所以出现,正是为了打通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通道。可以说,融资始终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生命线。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北京、深圳等地主动采取措施,对陷入股权质押流动性困境的上市民营企业给予资金驰援。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将扶持民营企业、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一招棋下在化解民企融资难、纾解资金困局上,对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企业来说,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渠道中,企业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通过债权融资筹集是最合适的,到期只需要还本付息即可,融资过程中不会牵涉到企业所有权以及控制权方面的风险。上市民营企业总体来说是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大量采用股权质押融资且频频陷入流动性困境,可见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矛盾比较突出,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在去杠杆背景下,全社会的融资规模都处于收紧状态。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必须以融资量相应扩张为支撑,融资增量减少带给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焦灼感无疑直接而明显。同时,随着金融监管趋严,金融体系的风险厌恶倾向不断加剧且往往会宣泄到民营企业身上,毕竟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融资贵始终与融资难如影随形:今年前8个月,安徽省民营企业利息增幅创2013年以来新高。
在各类生产要素配置中,资金配置因为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企业敏感度最高,也最容易左右企业的信心和预期。融资难直接束缚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张步伐,不利于壮大企业实力,也降低了社会生产的活跃度。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大量民营企业承接市场订单,主导模式都是先垫付资金购买原材料,直到产品交付后数月内才能拿到全部货款,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铺底,企业只能少接订单以免资金链断裂,因而出现“不缺订单只缺钱”的无奈局面。前三季度,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国企集中布局的传统行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度比去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居于中下游领域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对工业生产贡献度有所下降。融资难加剧的现状,更背离了支持和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对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是所谓“烧钱最快”的环节,能否出研发成果、成果能否转化为新产品并赢得市场份额都存在不确定性。在“缺钱”状态下,企业首要考虑的是“活下去”,“收缩战线”的第一步就会削减当下难见效益的研发投入。无法大量承接订单、争夺市场份额,又无力开发新产品、争抢市场先机,这正是当前民营企业信心不振、预期走差的根本性原因。
为民企融资纾困,当前主攻方向就是千方百计打通债权融资的“阻点”,而过往那种动辄搞几场银企对接、授信仪式之类的台面“套路”对此并无裨益。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要义在于,把政策支持导向与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有机融合,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畅通渠道。在信用增级和风险补偿等关键环节进行更多创新性和突破性探索,才能真正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化解融资难题。前不久,政策背景的中债增信公司为浙江两家民营企业创设风险缓释工具,提供信用增级支持,就成功帮助两家企业以低于市场预期利率近一半的较低成本顺利发债融资。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而且具有示范意义。在当前政策导向下,各级政府都应探索更多市场化创新工具纾解民企的融资难题。在民营企业信用增级上,既可以采取提供初始资金等方式积极调动专业化增信机构积极性,也要调动金融机构自身主动化解信用风险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德国相关做法值得借鉴:中小企业都有相应的主控银行,主控银行全面掌握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为各家主控银行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贷款。
在风险补偿方面,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采取更加均衡分散的制度设计,避免让某一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裸露”在信用风险敞口之中,才能真正缓解风险厌恶情绪,调动更大积极性。民企经营者良莠不齐,是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时的最大困扰,相关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全面摸排,为金融机构提供建议性融资项目库,主动帮助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 “拆弹排雷”。多方携手,多从制度机制和操作细节着手,就能逐步从根本上疏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堵点、痛点。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再一次来到深圳,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