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刚
安徽省近日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在宜茶地区采用新建或林下间作等方式,适度发展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园亩均收益,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年干茶产量14万吨,一产产值15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努力在全国争先进位;将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脱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每个宜茶贫困县打造一批高标准茶园基地和标准化茶产业基地,每个宜茶贫困村培育1个鲜叶交易网点,扶持有条件的村发展茶叶加工企业,每个宜茶贫困户人均至少拥有1亩良种茶园,力争带动宜茶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新建良种茶园42万亩
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部分地区既是茶叶主产区,也是脱贫攻坚重点地区。
意见提出,要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巩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优势茶区建设,注重向宜茶贫困县、贫困村倾斜,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基地。支持在宜茶地区适度发展新茶园,在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和丘陵岗地上,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林下发展林茶间作套种,扩大茶园面积,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2万亩。
鼓励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在宜茶贫困地区加强夏秋茶的采摘与利用,研发夏秋茶加工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的夏秋茶产品。鼓励开发适合区域市场需求的黄茶、白茶、乌龙茶、花茶和黑茶等特色茶类,积极开发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等茶精深加工品,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重点推动“茶旅融合”
意见要求,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茶叶龙头企业“甲级队”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茶企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到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80家。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深入宜茶贫困地区,发展茶叶电商扶贫。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茶叶康养与教育基地,探索建设茶产业创新创业园区。支持建设一批茶产业特色小镇,实现茶叶采摘、加工与喝茶、品茶、吃茶、用茶、赏茶、茶事体验等相互促进。重点推动“茶旅融合”,结合休闲农业示范县(点)和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示范点和名茶主题庄园,丰富茶旅产品,推动宜茶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贫困群众扩大就业,增加产业融合收益。每个茶叶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创建2个省级以上涉茶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打造2条茶旅精品线路。
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意见邀请,安徽省茶叶主产区市、县政府要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加大支持推进力度。要多渠道增加茶产业扶贫投入,积极推进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茶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向茶产业倾斜。
省级主管部门要将茶产业扶贫优先列入相关大专项资金的任务清单。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宜茶贫困县要将省级下达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扶贫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茶产业***。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茶产业项目优先予以支持。切实保障茶叶生产、加工、交易和物流等用地,落实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茶叶出口企业,同等享受外贸优惠政策。
鼓励涉农银行、担保机构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茶产业扶贫信贷支持。积极拓展茶产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入PPP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茶产业发展。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宜茶贫困户发展茶产业项目。支持扶贫规模大、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茶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农业板”挂牌和在“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鼓励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发茶叶保险专项险种,有效防范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2017年基金年报陆续披露,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37家基金公司中,有9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总利润超过100亿元,其中嘉实基金旗下基金盈利达到341.5亿元。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