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以惊人的融资进度以及扩张速度闯入大众视野,10天融资3亿,40天融资12亿,资本以难以想象的疯狂进入这个领域。
如今,共享充电宝行业尚未进入红利期,却似乎已开始洗牌。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事实上,自共享充电宝问世以来便争议不断。5月初,聚美优品CEO陈欧宣布斥资3亿元投资的街电项目后不久,王思聪就表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shi),立帖为证。”
有的在倒,有的获大额融资
乐电今年3月上线,是一种自助式的租借终端,每台设备设置了9个仓门,仓门内放置的充电宝自带适用于苹果和安卓手机的数据线,24小时内可免费使用,逾期2元/天,50元封顶。押金为50元,并在归还充电宝后自动退回。
今年4月,乐电的投资方曾透露,当时在杭州铺设了300多个共享充电宝柜,包括商场、酒店、KTV还有公交车站,充电宝数量近2000个。但短短半年就无疾而终,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个退出的企业。究竟是内部原因还是融资失败,乐电方面暂未公布停运具体原因。
不久前,融资过亿的共享充电宝明星企业Hi电也被曝出以“调员工往边疆城市”为由,“劝退”旗下200多名员工,遭遇员工集体维权。
不过,这个行业是“冰火两重天”。小电科技正进行新一轮融资,融资数额将超过5亿元。另一家充充也在8月宣布,获得唯猎资本等参与的5亿元A轮融资。
随着新玩家的不断加入,一大批共享充电宝逐步落地于餐厅、商场等公共场合。而关于共享充电宝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的讨论才刚刚消停,行业疲软之声又起。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究竟能否走得通?
使用率低,回本较难
相关人士表示,普通押金100元的共享充电宝使用率保持在40%就能收回成本,然而对比实际市场使用情况,想保持在40%比较困难。据了解,作为柜机式充电宝的街电已进入70多座城市,投放了30多万台设备,近140万个充电宝,日订单量达到22万单。这意味着使用率仅在15.7%。
上述算法并没有将团队薪资和运营成本计算在内。倘若以1元/小时的租金来维持团队及运营成本需要将量铺到多大?“我们暂时不考虑盈利。”街电方面表示,街电已于近日开通支付宝芝麻信用达到600分即可免押金的服务,“押金是很多人不愿使用原因,免押金后用户量会更大。”
共享充电宝当初火起来,王思聪和陈欧的互怼功不可没,当事的主角就是陈欧投资的街电。当初,陈欧表示,未来3个月内,聚美优品将继续注入街电几十亿资金。彼时的他信心十足,并且颇有野心。虽然负面不断,他也一直力挺。
然而盈利模式不清晰、“伪需求”等声音一直伴随着这个疯狂而又稚嫩的行业。
为什么没有持续火起来?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没有持续火起来?相关分析认为,手机用户需要充电,但不代表在外租赁充电宝就成了刚需。在紧急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而且带一个远比到处找商场去租一个方便。而且当前创业者赌的是充电与电池技术未来多年将不会进步的侥幸心理,因此这个生意是个短期圈钱的项目,不是一个全国铺开长远运营下去的生意。
共享充电宝和滴滴打车有着本质不同,滴滴仅是做一个互联网平台,将私家车等闲置资源吸收进入平台共享,它的边际成本效应为零。但共享充电宝是重资产模式,需要不断花钱去制造设备,不仅要运营互联网平台,还要不断铺设备,摊子铺越大,花钱越多,维护成本与风险越大。
此外,抛开盈利模式不谈,其安全问题也值得忧虑。充电宝自动匹配读取用户隐私、被植入相关病毒的新闻时有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开的话,安全事故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互联网观察家王冠雄认为,乐电一家的倒闭不意味着整个共享充电行业进入寒冬,互联网企业遵循着“721法则”,老大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10%20%,共享充电宝最后最多剩下3家,也有可能是两家,市场集中度有个过程,倒下的乐电是第一家,后面会有更多的企业倒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共享充电宝有发展可能,但必须要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灵活度。通过充电宝这一媒介连接线上线下形成一个流量闭环,和其他生活场景进行结合,场景的延伸带来入口的强化。简单来说,就是布点需要更加密集,哪里都能借都能还。
[网友说] @豪宅袁:是因为思聪要直播吃翔,所以才宣布倒闭的。@猫头:租用充电宝需要扫码,然而手机没电了,这就很尴尬了。@wind:模式也许不咋地,看不到盈利,起码大规模盈利很难,不过有时很救急。@阿君:共享概念很火爆,然而各个共享平台彼此间有着本质区别。滴滴打车给车主将闲置的私家车利用起来的机会,美团给商铺和客户一个网上下订单的平台,小黄车则是利用押金来获得现金流盈利。互联网共享市场是基于人的硬性需求和利用社会资产来推广展开的,如果以上两点达不到,那么项目有死无生。@张大路:希望不要全都倒闭,对于我这种嫌充电宝重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邵猛整理)[相关新闻]
“共享雨伞”
现3000万融资
部分投资人却不看好
近日,“有伞Usan”宣布正式获得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共享雨伞行业最大额度的单笔融资。不过,不少投资人并不看好这一行业。
今年2月,共享雨伞企业开始出现,不少拿到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天使轮融资。不过,在街头的遭遇却并不美好,“30万把共享雨伞投放街头一伞难觅”等见诸媒体。“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曾表示,当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一句“藏伞于民”火遍网络。
目前入局共享雨伞的十几家初创公司拿到融资的不多,融资总额也不高,资本对这一行业的态度始终比较冷淡。
下雨天临时性的用伞需求本来频次就不高,因此共享雨伞一度被认为是“伪需求”。互联网观察家刘旷认为,共享雨伞属于小众市场的需求,南方下雨天相对较多,共享雨伞的阵地主要在南方,但阴雨天很多人会自己带伞,临时性借伞的需求不旺盛,因此共享雨伞不会像共享单车那样的大爆发。
祥峰资本合伙人赵楠则直言不看好共享雨伞,“太低频,没有密度也支撑不了广告模式,用户归还也不便利。”业内人士则表示,投资人不看好也很正常,毕竟投资人要赚钱,火爆的共享单车都让朱啸虎喊出“合并才能盈利”,何况共享雨伞这样的小众市场。(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公众号“钛媒体”等报道)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上海10月13日电(记者潘清)短暂调整之后,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重拾升势。沪指盘中挑战3400点惜败。“中小创”表现强于两市大盘,创业板指数录得逾1%的涨幅。当日上证综指以接近全天最低点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