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为促农增收造“福田”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调查
宁县领航种植合作社组织社员在中村镇乔家村种植中药材。今年,该合作社在中村镇种植丹参300亩,预计可带来经济收入120多万元。本报通讯员李纲陵
本报记者孙海峰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土地资源是必须解决好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的头号工程。
但是,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甘肃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黄土、泥石山地多,沙漠、戈壁面积大,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土壤侵蚀面积大,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塌陷、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土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面对国家战略的神圣使命,甘肃省国土资源部门主动担当,充分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以土地整治为载体,助力全省***、精准脱贫。
为促农增收造“福田”
山转了一道弯,又一道弯。一个村庄忽地闯入眼底。白墙、青瓦、新居,山腰间赫然醒目。不远处,平整的水平梯田,宽敞便捷的田间路,坚固方便的过路管涵,笔直通畅的排水渠,路上穿梭着三轮车、地里耕作着旋耕机……犹如一幅山村新画卷。
这是记者近日在通渭县华家岭乡活马村看到的一幕。
“这样的情景,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活马村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是村上群众的农作物主产区,原有耕地多为山洼地,地块小,道路崎岖不畅,水土流失严重,耕作极为不便,粮食作物广种薄收,制约着群众致富的步伐。”
转机发生在2014年。当年,借着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的东风,通渭县土地整治工程正式上马。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大山深处田畴重新被改变,老百姓的致富之梦越来越有希望。
2014年以来,通渭县在华家岭乡西北部实施总投资1.32亿元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5517.37公顷,涉及华家岭乡活马、西岖、后湾、世歌尧、黄河、石窝、老站、善马、牛山等9个村61个社,受益人口1849户8493人。
3年时间,项目区土地变成了“地成片、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灌得进、排得出”的高产稳产耕地。通过实施土地翻耕和人工平整,完善排灌体系和田间道路布局,新修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极大改善了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土地整治已成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大有效的手段。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老百姓生活困难。过去路不好,小型机器进不去,全靠自己摸爬滚打……现在,看着田越推越平,路越铺越远,渠越修越长,大家种田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了。”华家岭乡世歌尧村村民张夏平说。
不仅如此,随着一处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被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过去广种薄收的耕地,成为农民走向富裕的“福田”。
为***添把“火”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为此,甘肃省国土资源部门与省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贫困地区国土资源工作深入实施***的意见》,制定了《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5-2020)》。
规划明确指出,土地整治项目重点在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县内选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方案要紧扣***这个主题,明确各个市州将建设重点放在建档立卡的扶贫村,明确导向、靠实责任。到2017年,完成贫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55万亩;到2020年,在贫困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10万亩。
省国土资源厅同时开展了“甘肃省***土地整治需求”专题研究,专门对全省重点贫困村土地整治需求进行调研,根据群众需求确定土地整治活动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科学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一系列措施,剑指“***”。
面对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靖远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近年来,共争取资金2亿余元,先后实施了唐庄土地开发项目、五合乡白塔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北滩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双永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等25个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全县14个乡镇、27个村。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开发整理、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移民安置、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土地分配“六个统一”的要求,共整治土地9.14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过去分散零乱、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渠道不通的土地,变成了田块平整、渠道畅通、交通便利的优质高产农田。农业生产条件随之改善,项目区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农民看到了希望。
“去年我家种了3亩多地,秋季玉米每亩收了600多公斤,小麦每亩540公斤,两季加起来,每亩产量是1140多公斤。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靖远县五合乡白塔村村民胡广玉说。
临洮县太石镇多方入手,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作为保护耕地红线,让农民群众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来抓。通过整治土地,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7.62%提高到99.51%。
“土地整治项目太好了,不花一分钱,就把地整得这样好,这要靠老百姓自己去做,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啊。”临洮县太石镇中坪村村民刘兴旺高兴地告诉记者。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甘肃省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和稳中有增,而且配套和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生态环境,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据统计,整治后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30至100公斤,新开发土地亩均单产普遍在150至350公斤。
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大踏步提高。自2013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40.6万吨,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3年丰收。
随着良田增加,全省特色优势作物面积也不断增长,目前已占农作物总面积一半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源于特色产业的收入明显提高,约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二。在土地整治的作用下,特色产业已成为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为持续发展打基础
在靖远县五合乡白塔村,村民们争先向记者诉说了土地整治的好处:“小块变成了大块,原先细碎分散的十几块梯田合并成了七八块大田”;“道路通到山上,旋耕机地膜机直接开到田里”;“水渠修好了,原先的一些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如此一来,人力减少了、产量增多了、机械化上去了。
“土地整治以后,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来了,使用机械也方便多了。以前只能用牲畜耕种的土地,现在农业机械都能直接到地头。”西峰区纸坊镇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亚峰说,“不仅如此,土地整治使得耕地集中连片,促进了土地流转,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成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也都成倍增加,土地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我就流转了600多亩地,还成立了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有800多名社员呢。”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为甘肃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高了贫困村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对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已成为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
这一系统工程中,土地整理不仅为助推三农、统筹城乡、复耕复垦、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提供动力,而且体现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大战略中。以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可达9.9万公顷;土地复垦率将由整理前的48.59%上升为57.04%;绿色植被覆盖率将由整理前的86.78%提高到90.20%。
在陇原,土地整治项目区抵御干旱、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据调查测算,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梯田较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河西地区配套建设的防风林带和护田林网对降低风沙侵袭、减少水分蒸发和盐渍化危害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发挥保险资金优势,积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投资“一带一路”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