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沈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1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提出,将有差别、分步骤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并将上缴红利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们期待着,国有资本收益能够真正用于解决惠及百姓的重大问题,尽早实现“用之于民”。
由于产权主体的特殊性,国企历来享有较多的资源和制度红利。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依托天然优势和规模效应,每年创造出巨额的利润和现金流。然而,这些国企上缴红利的比例似乎与其“全民所有”的身份并不相配。这些创造出来的红利也大多在企业内部循环,甚至部分转化为少数人的福利,并没有回报给全社会,无法实现为全民所用。
以央企为例,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70.83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929.79亿元,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50亿元,远少于用于央企本身的资金。
既然为全民所有,就理应让百姓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提高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就是要用实打实的数字给企业加压力、下任务,改变国有资本在企业内部循环的现象,让企业改变依赖留存资金、盲目投资的“坏毛病”,形成创新的倒逼机制,同时使资金更多地向公共保障事业发展,加快民生建设的步伐。
当然,和提高上缴利润比例同样重要的,还有国企红利的使用方向。每一笔钱究竟用到哪里,是否花在“刀刃”上,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安排。尤须加强对这笔资金用途的监督,清晰描绘出国企红利的详细用途和具体流向,并定期向社会公开,防范公共支出出现“跑偏”、权力寻租、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无权威定义且统计口径不同致规模成谜“影子银行”,用以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银行以外的机构。在中国,影子银行迷雾缭绕却又与银行体系密不可分,因缺乏权威定义且统计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