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是11月5日,央行在其公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的。这种表态的潜台词是,下一阶段仍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通过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为调结构创造空间。
此外,在7月取消对银行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央行再次在上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称,近期将有序推进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工作。
经济持续降杠杆
“以往依靠外需和地方政府主导高投资的增长模式面临转型,但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经济运行往往呈现脉冲式的小幅和反复波动特征。”央行称,在近几年较大幅度加杠杆后,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
在历次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这是第一次提出“降杠杆”的判断。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GDP的比值已经超过2倍了,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一个比较高的范围。另外一个衡量标准上,中国的广义债务与GDP的比值亦处在较高的水平。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其一,企业债务水平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企业的债务率偏高;其二,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率较高,从商业的角度看融资平台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两块是问题的核心,造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高杠杆率”。
刘元春还表示,降杠杆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降低负债规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对货币发行、贷款规模进行控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要控制。第二种是增加资本金,例如放开企业IPO等。
在上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坦承,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等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在未来几年面临与发达国家类似的降杠杆过程,但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央行显得信心满满。“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7万亿元,同比增长7.7%。 央行认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而在此期间,央行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正在取得进展,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调控经验更为丰富,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央行称,国内储蓄率较高、金融体系资本和拨备等较为充足,总体看也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央行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统计显示,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0.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6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
“6月份以来信贷扩张动力较强,贷款集中于月初投放的情况较为突出。”央行昨日称,在外贸顺差较大、外汇大幅流入、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预计,四季度单月投放会由于季节性安排有所降低,全年人民币信贷增量将达到约9万亿的水平。
刘元春表示,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保持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最为核心和根本;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应当强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管理也是一个重点,6月之后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有所降低,但目前看,仍然偏高。
而李志强则表示,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其实就是延续从二季度以来政策的基调。过去的两个季度,与今年一季度以前,感觉要紧张一些。目前,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取消,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将更多地在货币市场层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去调控。
央行也称,将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与市场和公众沟通,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据《第一财经日报》)
新闻推荐
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谈城乡发展一体化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董峻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