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丞 文/图
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关注的重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资中县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工作准则,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条例》出台 填补“三小”行业监管空白
一直以来,以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为主的“三小”行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基本条件不具备、食品安全设施差等问题,具有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监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但这一问题随着今年3月1日,《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得以解决,资中县迅速行动,使得辖区内的“三小”行业不再处于“灰色地带”,依法监管的时代来临。
《条例》是如何对“三小”行业进行监管的呢?
“比如街边的早餐店,如果炸油条时添加明矾,我们之前是没办法管的;家庭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网上进行销售,也管不了,现在按照《条例》,我们就能依法进行管理。”县食药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条例》的实施,对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条例》规定,“三小”行业中的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并到管理部门备案,而摊贩则需要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领取登记卡。“三小”行业哪些食品不能够生产加工,《条例》都有明确规定,弥补了以前无法监管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快推动“三小”行业规范管理,资中县采取印发《资中县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实行备案登记管理的通告》4000份,分发张贴至各镇、村(社区),并安排宣传车辆上街广播等方式,做到让广大群众知晓,提升参与度。
建立食品“三小”行业登记备案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多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如:县卫计局协调健康证明的办理,县工商局开通“三小”备案登记营业执照办理绿色通道。
成立17个工作组,力争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受理“三小”备案登记,实现变执法监管为上门服务。同时,协调各镇将登记备案办公地点,设在各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备案登记一站式服务。
新近完成备案的李先生,在资中县经营着一家快餐店。李先生认为,《条例》的实施,能够提升行业的自律性,清除不良商家。
解决食品药品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
7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资中县荷花池街的水南镇食品药品监管所。
刚一进门,记者便看见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给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指导表格的填写。
工作人员黄兰玉告诉记者:“这里每天平均要接待约10人的业务办理。”
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上,资中县存在区域广、偏远地区多、监管对象多、监管人员少等问题。虽然划分了12个片区进行管理,但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今年1月,资中县组织召开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能力建设推进会,把解决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在此后的工作中,资中县一方面要求辖区内33个镇提供办公用房;另一方面,在对人员的配备上,以公招或考调等方式,配齐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工作技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到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并在镇食药安办人员中确定两名协管员合署办公。
同时,资中县通过加强县、镇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检验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相关负责人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着力提高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业务技能,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廉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对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协管员每年开展不低于两次的业务培训。
目前,全县33个镇,均已建立起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
“加强能力建设,发挥机构和队伍作用,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在了解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的建设情况后,资中县委书记曾廷富曾如是说。
从实际效果来看,33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不仅解决了此前布点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全监管,同时,也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
新闻推荐
恪尽职守 深入一线 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内江市各县区各部门全力开展防汛减灾救灾工作
7月5日晚至7月6日白天,内江市出现今年入夏以来最大强降雨。早在7月4日19时,市气象局就启动了应急响应,并在当日发布“强降水天气预报”;7月5日11时,发布今年第一期暴雨天气警报;7月5日晚22时36...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