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某集团公司的执行总裁,薪酬丰厚。
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在外地风生水起的事业,踏上回乡路。
他是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党支部书记汪东海。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一年内,青台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全媒体记者 唐晓萃 文/图
凝聚力量,打造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日前,记者在青台村见到汪东海时,他正在处理村上事务。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干净的白衬衣外套了一件黑马褂,看起来更像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时光回到2016年3月,汪东海毅然放弃风生水起的事业回到青台村,誓要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刚开始,汪东海信心满满,他认为自己管理几万人的公司都得心应手,管理这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子便是小事一桩。可接手青台村之后,他的自信心很快就被现实摧毁。
汪东海刚上任时,每次组织开会,村干部和村民积极性都不高,因为村党组织涣散已久,村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青台村的事务繁杂,管理起来比企业难太多。”汪东海告诉记者,员工在企业里会受利益约束,方便管理,可是同样的管理方法在村民、村干部中却行不通。
思索再三,汪东海决定先抓领导班子建设,再用领导班子做好村民的工作。于是,汪东海四处取经,并召集党员谈心谈话、接受党课教育。与此同时,汪东海还带领村干部、党员外出考察学习,点燃了村干部的斗志,他说:“不能只想着靠党和政府的扶持,咱们村要学着自力更生。”
班子稳固了,还需要获得村民的支持拥护才行。汪东海天天往村民家里跑,摸底细查了9个村小组的基本情况,收集村民的意见和问题,不到一年,汪东海就从160多斤瘦成了120多斤,身体虽然劳累,但他却用诚意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如今,村里开会会场纪律良好、群众参会积极性高。
齐心协力,村里有了水泥路
记者看到,青台村里的水泥路平坦宽阔。可在汪东海刚到任时,这里的道路很烂,村民进城都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乘到车。“坐车也十分颠簸,外地的车一般不愿意走我们这条路,因为担心损耗车子。”交通不便是青台村发展的重大阻碍。
为实现组组通公路,消除青台村发展阻碍,汪东海多次向上级汇报,取得了上级的支持。但资金不足仍是大问题。为自食其力解决资金问题,2016年7月,村里开始为修路筹集资金,作为村支书的汪东海带头捐资1万元,党员陈祖前也捐出1200元,村民们受到鼓舞,也纷纷捐款,可这些钱加起来离修路需要的总额还是差一大截。
于是,汪东海继续顶着烈日,来回奔走于相关部门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8月,青台村道路改建项目得到交通部门的补助和村两委的土地整改项目支持后,终于开工了。
施工期间,汪东海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与施工方联系,遇到道路改建要涉及农户土地的,他就提前去协调,村民也都积极配合道路改建工作。在修路期间,村民陈祖前不计报酬,常常到现场监督施工方进度和质量。在汪东海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崭新的水泥路像画布一般,在青台村缓缓铺开,路旁还安装起了一个个太阳能路灯。
2016年12月,路通了、灯亮了,村民的心也亮了。4公里的主干道、3公里左右的支道都变成了水泥路,车开进来了,孩子上学、村民赶场也方便了,“以前从村里到东兴城区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从青台村到东兴城区最多只要30分钟。”汪东海告诉记者,水泥路的修建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也提高了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和外地企业前来投资的积极性。
据汪东海介绍,为完善青台村基础设施建设,他还带领村民将村两委办公场地打造成3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设置农民夜校、阅读室和村两委办公室等。农民夜校实行多媒体教学,为种植户普及种植技术,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用先进典型故事、革命年代抗战电影勉励村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打造产业支撑,带领村民致富
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发展支柱性产业成为摆在汪东海面前的首要问题。一天,汪东海无意中发现村里的藠头个头大,于是请来农业专家查看,发现青台村的土壤很适合种植藠头,他觉得这是个商机。但村里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种植藠头,为了让藠头种植形成规模,打造出本土品牌,汪东海请来农技专家对品种进行改良,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产量。在汪东海与贵州的承包商达成合作意向后,他开始带动村民扩展藠头种植规模,截至2017年,村里的藠头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50余亩。由于青台村藠头个头大、口感好,且用的有机肥环保无公害,村里的藠头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以前种植的藠头一年只能卖1000多元,现在一亩就要卖6000元,我家四亩地的藠头一年增收两万余元。”青台村4组村民曾礼经告诉记者。
规模种植藠头取得良好成效后,不少村民纷纷向汪东海表示想加入到规模种植中来。为了让规模种植产业的效益惠及更多村民,汪东海请来农业专家考察村里的自然条件,并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开会征集意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将市场需求、学习经验与村里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了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并成立了专合社,在全村大规模种植藠头。
由于藠头产业过于单一,2017年3月,青台村道路沿途的玉米地种上了4000株李子树,为了引进先进品种,补给发展短板,汪东海让村里的专合社与资中县双河镇一家农业公司合作,引进了12000株果苗,其中包括丑柑、血橙、不知火,在村里发展了200余亩柑橘产业。此外,青台村的专合社还与成都一家合作社合作,引进脆红李3000余株,实现规模种植100余亩,实行“村民出土地,承包人出资金,两委出技术”的形式,按比例分配利润,直接惠及了几十户村民,还促进了本地闲散劳动人员就业。
“青台村的地形狭长,规模种植便于发展沿途观光种植业,再以种植业带动旅游业。”据汪东海介绍,他还将引进更多的品种打造观光产业,等种植业成熟后,又在果树基地发展养殖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如今青台村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2016年3月,青台村有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仅剩11户。汪东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他计划在2017年底实现全部脱贫。脱贫只是汪东海的小目标,拥有企业家思维的他并不满足于此。接下来,他还将与村两委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有远见的商人返乡创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这样,村民一方面可以用土地入股分红,还可以就近打工实现增收,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们奔小康。
新闻推荐
(记者孙国丞)为更好地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资中县积极开展干部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助力企业发展。重点解读“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两证整合”、“全程电子...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