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乍暖还寒,甜城大地,蜜蜂花间采蜜忙。
3月1日~3日,甜城也迎来了一群辛勤的“蜜蜂”——来自人民日报四川分社、新华社四川分社、健康报四川记者站、四川日报等10余家媒体的记者。他们将镜头对准基层医疗机构,将话筒递向病人和医生,忘我工作,挖掘亮点,潜心搜集第一手素材,报道内江市卫生计生工作的亮点。
信息化缓解大医院“打拥堂”
连日来,1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的记者走进甜城,挖掘内江市卫生计生工作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内江是此次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记者走基层”活动首站。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记者的目光呢?从记者们拿到的行程表上可以看到,“信息化建设”和“健康扶贫”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
对于大医院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于减少病人跑路与等待,缓解医院窗口压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2日上午,记者们第一站来到了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刚进门诊大楼,他们的目光就被放在一楼的几台自助挂号机吸引住了。“病人带上身份证就可以在自助机上挂号,节省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引导员介绍,目前该院已投放了16台自助机,不仅可以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还可以自助取检验报告,非常方便。
在该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该院相关负责人分别演示了远程心电系统和“巴蜀快医”APP;在楼下,医护人员在一辆120救护车上演示了急救病人的心电图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及时传到远程心电监测中心,方便医生远程诊断的过程。此外,该院远程家庭医疗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中的亮点工作,更是引起了记者们的浓厚兴趣。
在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们参观了内江市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针对全市各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在影像人才、影像设备、影像技术上的不足,该院在2014年12月投资建设了一个联通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远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平台,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与全市乡镇卫生院X光机联网阅片并出具诊断结果,帮助乡镇卫生院解决X光片诊断难题。
“现在,乡镇一级卫生院传来照片,我们就可以直接阅片,避免了病人来回跑的麻烦,也可以让基层的患者获得我们医院医生的远程诊断。”内江市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主任蔡春仙介绍道。不仅如此,近年来,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互联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今病人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关注“内江二院患者服务”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提前预约、手机挂号和手机取报告。
“我们护士只需用手持终端机扫描病人腕带上的二维码,就能确认病人身份信息,护士手持终端机既可以规范护理程序,也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在资中县人民医院,一名护士向记者们介绍。资中是一个人口大县,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近年来,资中县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该院,工作人员向记者们重点介绍了“银医通”、电子白板、护士手持终端机、医生移动查房系统如何使用及发挥的作用。
参观了资中县人民医院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邓婕说,“一个县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确实很让我感到意外,信息化建设不仅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这些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减轻了负担。”
乡村医疗信息化迎来春天
阳春三月,内江的田间地头生机勃勃。这些年,内江卫生计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春风也“吹”到了乡镇一级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在东兴区田家镇中心卫生院,记者们了解到,信息化建设覆盖了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等领域。2016年3月8日,该院正式启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实现了医院管理电子化(即医生病历电子化、处方电子化),护士站执行医嘱电子化,收费室、各辅助科室、中西药房也都实现了电子化办公。田家镇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药房为例,实现电子化办公后,病人拿药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医院对药房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防止药品过多积压。”
记者们还了解到,从去年9月起,田家镇中心卫生院陆续启用了区域远程放射、远程心电、远程检验系统,并与东兴区人民医院实时联网。如今,医院开展的各项检查都能实时上传到东兴区人民医院相应检查科室,由上级医师进行会诊,并及时通过网络传回诊断结果,由田家镇中心卫生院打印检查结果。
事实上,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远程诊断并不局限于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在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记者们就亲眼看到了远程会诊的一幕。
“我最近身体不太舒服……”3月3日上午,74岁的瓦堆湾村村民徐静芳(音)来到村卫生室,请村医赵群帮她看病。由于徐静芳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为了稳妥了解她的病根,赵群通过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市中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取得了联系,实现了远程诊断。“以前身体不舒服,只能坐车到城里看病,来回差不多就是半天,而且我腿痛,坐车又晕车,自从村里安装了这个系统后,我们看病更加方便了!”徐静芳向记者们说道。
瓦堆湾村卫生室在全市首批通过信息专网介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应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和区域内数据共享。并在全市首家试点借助互联网与县级医疗机构搭建远程医疗实时咨询服务平台,村民在卫生室就能享受到区级诊疗服务。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了基层百姓少跑路、少花钱,得实惠、得便利。
四川日报记者石小宏说,“通过这两天的实地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内江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下了很大功夫,不但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大便利和实惠,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而且对医疗体制改革,特别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健康扶贫实打实亮点纷呈
在此次“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中,除了信息化建设之外,记者们对健康扶贫也同样很感兴趣。
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是贫困村,共有7个组,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59人。经过相关部门的帮扶后,该村不仅拥有了崭新的村卫生室,还有了非常便利的高清会议视频系统与市中区人民医院连接,让村里的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区级诊疗服务,非常方便。
在田家镇中心卫生院,记者们详细采访了尹井村4组贫困户王志勇。王志勇今年68岁,常年患有腰腿痛、肺心病等慢性疾病,因为家庭贫困,以往怕医疗费贵,压根不敢往医院跑,病情也一拖再拖。
在深入的采访中,记者们了解到,王志勇一家在去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解他的健康情况,巫忠其等村医平日经常会去他的家里上门体检。不仅如此,他在住院的过程中,其挂号费、医药费等诊断费用都享受到了政策的“全免”。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王志勇脸上始终洋溢的笑容,感染着病床周围的记者们。“看到像王志勇老人这样的贫困户得到了及时医治,我深深感受到了内江‘健康扶贫\’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四川手机报记者李晓婷说。
在资中县人民医院,记者们对该院设立的***诊断室颇感兴趣,围着门诊部主任刘光义问个不停。刘光义介绍,贫困户到医院来看病,先凭《内江市农村贫困户就医优惠证》挂号,然后就到***诊断室来,他会根据他们的病情进行专业分诊,让他们转到相应的科室接受治疗,这就是该院***诊断室的职能职责。
“不过,一些贫困户并不知道哪些病在门诊可以享受减免,我得耐心向他们解释。”刘光义说,按照规定,在该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享受住院零支付优惠政策外,如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25种特殊病种,在门诊诊治也可以获得一定补偿。
采得百花方成蜜,两脚沾泥出文章。尽管两天的基层采访时间很短,但记者们的安排紧凑,采访深入,获得了第一手鲜活的素材,他们的足迹留在了内江的城市与乡村。
在本次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资中县人民医院,当其他记者采访结束离开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邓婕和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柴子凡留了下来,继续向刘光义主任了解他们关心的健康扶贫问题。
“这次到内江采访,我最大的感受是内江在信息化建设和健康扶贫两方面,亮点很多,回去好好梳理以后,我准备多发几篇这方面的报道……”邓婕说。
(包达仁 黄俊钦 文/图)
新闻推荐
资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资中联社”)于2016年12月15日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设立四川资中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中农商银行”)有关议案,现将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