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中县公安局通过“资中公安”微信平台,成功帮助一名贵州贵阳七旬老人在资中找到他多年未见的亲人。为了表示感谢,老人通过微信向资中警方写来感谢信。
◇孙溢 本报记者 曾利军
接来信——
贵州七旬老人求助“资中公安”
1月20日14时30分,资中公安局负责“资中公安”微信平台的民警“警小花”刚一登录微信就看到一条未读信息。
点开一看,信息是从贵州省发来的,发信息的人自称是一名退休教师,名叫钟代炳(化名),希望通过“资中公安”微信平台寻找亲人。
信息内容显示:“我的父亲(已故)是资中人,父亲姓钟,原住上西街。老家有一个伯父(已故),堂兄弟名叫钟建军(化名),还有几位堂姐。我想通过资中公安部门的帮助,尽快找到他们。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见到他们。谢谢!”
“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老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寻亲的执着,对寻亲无门的无奈……”看到信息后,“警小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老人圆梦。
速行动——
寻亲之路初露曙光
微信平台值守员“警小花”立即回复,试图与当事人取得了联系。然而,直到下班,“警小花”也未收到老人的回话。
“或许是老人年事已高,自己不会发微信,中午时间让某个子女替他写的信息,下午子女上班,无人帮助老人看信息、写信息,以致久久无人回复,也许明天上班就能收到老人的回复了。”“警小花”心里这样想。
第二天一早。“警小花”上班,果然收到了老人的回复。
“很对不起,我是用电脑发微信,加上网络不太好,没有及时回复,请见谅。能够收到你们的回复,我感到有些意外,确实有些激动,太感谢你们了,……不管能不能找到他们,我都非常感谢你们,如果有机会,我一定登门道谢!”老人回复说。
“警小花”看到老人的回复后,便向老人核实了被寻找人员的信息,试图通过公安信息平台查找钟建军。
很幸运,公安信息平台显示,名叫钟建军且符合相关信息就只有一个人。
遇波折——
“警小花”终联系上了“资中亲人”
“警小花”在确认老人的身份后,将钟建军的照片发给老人辨认。然而,老人因未曾见过资中的亲属,并不确定该人就是他要寻找的人,只能通过老人已故父亲的照片对比,依稀发现模样有几分神似。
“老人自己都不能肯定要找的人是否是照片上的人,我也不可能凭老人的一面之词将照片上人的相关信息告知他。”“警小花”思考片刻后说,唯一的办法就是联系上钟建军,通过他再核实老人的身份。
然而,虽然“警小花”查到了钟建军的家庭住址,但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无奈之下,“警小花”只能向社区民警求助,在社区民警的帮助下,“警小花”找到了钟建军的联系方式,并通过钟建军核实了老人的身份信息。
遭困难——
资中亲人拒绝与老人相认
“双方身份都核实无误了,本该出现分别多年的亲人彼此相认的感人场面,然而这个场面并没有出现。”“警小花”说,钟建军自己并不希望与远在贵州的老人相认。
“这让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难道双方有什么恩怨?”顿时,“警小花”心里有些矛盾:一个在贵州,一个在四川,一个思亲若渴,一个拒而不见,即使有什么误会,这么多年也该消散了吧,但为何钟建军不愿意与老人相认呢?
“想到老人之前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见资中的亲人,我的心弦都曾被莫名的触动。”“警小花”决定再次与钟建军电话联系,尝试与他多交流。
1月21日下午,“警小花”的努力没有白费,钟建军同意了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贵阳老人。随后,钟代炳如愿联系上了他多年未见的堂兄弟钟建军。
表谢意——
老人发来感谢信
1月22日,“警小花”发现“资中公安”微信平台上再次出现了一条未读信息。点开一看,原来是贵州老人钟代炳写来的感谢信,感谢“资中公安”帮助其寻找到亲人。
钟代炳在信中写道:“在‘警小花\’的帮助下,当天(1月21日),我就和堂兄通了电话,互相交流了感情。这一切像是在做梦,真是‘千里寻亲难相会,一个微信遇亲人。\’”
新闻推荐
■他们成天与试验器皿为伴,却不是室内的专家;■他们成天与土壤植物交流,却不是简单的游走;■他们成天在田间地头忙碌,却不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就是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