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局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打好环保脱贫攻坚战
一是解决环保突出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因地制宜解决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加快改善人居环境,破除发展生态瓶颈制约,实现协调发展。二是加强环保行业扶贫。把工作聚焦在促进乡村旅游、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积极帮助贫困地区争取中央和省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改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重点流域治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中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作为重点全力推进,保证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三是助推环保产业扶贫。在发展有机食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引导和支持。加强源头预防和污染治理,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支持绿色发展,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致富。四是推进环保定点扶贫。对定点扶贫的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开展实地走访和调查,结合农村改革制定可操作的扶贫方案,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打造主导产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群众收入和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推进生态村、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建设,助推村庄生态旅游业发展,使生态经济成为贫困村群众的增收来源之一。五是创新环保制度扶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上加大力度。充分运用行业资源,统筹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督查、同步总结、同步考核。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调度。统筹推进定点扶贫、行业扶贫和对口支援,加强市、县(区)、乡镇、村庄的协调,形成扶贫合力。
市国土局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一是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成立泥巴湾村***领导小组及驻村联络小组,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联合有扶贫任务的疾控中心、资中县等完善泥巴湾村***的帮扶机制和工作机制,局主要领导带队到泥巴湾村开展专题调研5次、宣讲2次,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二是优化脱贫攻坚措施。建立脱贫攻坚台账,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全局31名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的方式与4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送去慰问金及物资;帮扶14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其中养鸡9户、养羊4户、养猪1户;帮扶两户村民种植不知火果树,两户村民种植资中血橙;为泥巴湾村27户***困难户共64人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积极争取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低保;为帮扶村修建垃圾库13个,今年将解决天然气管道入村通气、村道增设减速带及农网改造扩容等问题。三是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市全会决策部署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国土资源优势,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双挂钩”项目、地质灾害防治等向贫困村倾斜,加强驻村帮扶、项目帮扶、结对帮扶、技术服务及政策指导等,帮扶资金和措施落到贫困人口,不断提高扶贫实效,高质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市财政局
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扩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新增财力优先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支需要,其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入市、县财政年初预算。2016~2020年,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规模要确保每年按比例递增,且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20年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围绕“四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要求,2016年市级财政新设立扶贫专项资金4500万元,是2015年的13倍,资金安排规模居全省“四大片区”外地区前列。二是加大行业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大行业扶贫资金投入,市、县(区)相关部门在安排年度资金计划时要优先保障脱贫需要,有计划地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在与规划相衔接的前提下,把对贫困村的资金和项目安排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市、县(区)有关部门每年投向贫困村的项目资金达到该行业资金总额的50%以上。以县为主体,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保障行业扶贫的资金需求。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向脱贫攻坚。支持贫困村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凡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可采取委托、承包、购买等方式,通过公开、透明、规范的程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市城管执法局
夯实基础 全力推进设施扶贫
一是精心组织推进产业扶贫。在科学论证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猪、沼、果(菜、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血橙、核桃、果桑、黑山羊、大口鲶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广“林下经济”立体发展养殖业,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二是精准结对推进帮带扶贫。落实部门驻村帮扶制度,强化局帮扶领导小组职责,选派党员骨干任村“第一书记”,成立帮扶工作组,结合实际,帮扶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实行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帮带64户贫困户“连心卡”上墙公示,实行“一户一策”,分类制定帮扶脱贫具体措施,建立长期的结对帮扶脱贫模式。三是夯实基础推进设施扶贫。全面改善干坡村道路状况,科学合理修建500米长的便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大力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积极争取资金新建蓄水堰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配备垃圾运输车、垃圾桶,培养群众讲文明、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建好农村书屋,为村活动室、阅览室配齐桌椅等设施。四是完善制度推进保障扶贫。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老有所养”。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制度,积极协调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市水务局
为贫困村脱贫致富 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立足行业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发挥行业优势,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项目扶持、对口帮扶和干部挂职为主要措施”的水利扶贫总体工作思路。出台了《内江市水利扶贫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实施饮水安全、水源保障、水利改革等六项水利扶贫行动,全力推动水利扶贫建设。二是突出扶贫重点,科学制定规划。把水利建设放在“脱贫困、奔小康”大局中去谋划,水利扶贫工作纳入了全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加大贫困村水利基础建设力度。同时,深入各贫困村开展水利需求调查,科学编制《“十三五”水利扶贫发展规划》,计划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47亿元,着力解决贫困村的饮水、灌溉、排涝等民生水利问题。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水利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的原则,在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等水利项目实施方案时,优先考虑项目区内贫困村对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尽力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重点倾斜。四是构建责任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水利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各项水利扶贫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科室和业务部门,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同时,建立完善了水利扶贫需求调查机制、项目储备机制、投资倾斜机制和考核机制,全力破解贫困村“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
市扶贫移民局
做深做细做实驻村帮扶
一是强化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建立资金统筹整合机制,重点推进行业部门涉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向贫困户聚焦,实现对贫困村的同步投入、集中使用。项目资金尽可能由县级统筹,确保投向贫困村的项目资金达到50%以上。二是深入推进***工程。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着力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积极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探索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探索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收益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贫困对象量化股权和收益权等扶贫新模式,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员的收入。三是做深做细做实驻村帮扶。严格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和考评,对工作不在状态、未能进入角色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及时召回并加强教育管理,做到全市每个贫困村“七个一”帮扶全覆盖、人员全在岗、工作全到位。6月底前,完成驻村干部、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轮训任务。总结推广可复制的驻村帮扶工作模式。四是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四大平台”。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制定实施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办法和细则;深化指导督查机制,全市集中开展2次督查活动,对5个县(区)、110个有扶贫任务的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最严密的督查,严格落实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健全验收考评机制,落实《内江市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监管问责机制。同时,大力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扶贫开发融资平台、资金项目整合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平台,为脱贫攻坚运行、监督、管理等提供支撑。
市科技局
扎实开展*** 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明确部门职能。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市科技局多次深入走访调研掌握情况,其中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贫困户11户、隆昌县黄家镇集合村贫困户36户。针对贫困户不同的情况,全面做好建档立卡工作,逐户逐人分析贫困原因,并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分类施策,着手制定精准脱贫发展措施,并多次分别与朝阳镇黄桷桥村和黄家镇集合村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计划,聘请农技专家到集合村实地查看和监测分析,研究确定各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为分布实施、整体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实施产业扶贫。贫困户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促进这部分农户增收,重点是农业内部挖潜力。发展高效农业是帮助他们增收脱贫的现实选择。同时利用科技部门的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提升当地农业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使脱贫攻坚工作由“输血”型变为“造血”型。三是强化资金投入。除中央和省、市各类专项脱贫资金外,市科技局在2015年共支出58200余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其中朝阳镇黄桷桥村扶贫专项资金10000元、扶贫慰问资金6600元,黄家镇集合村扶贫专项资金20000元、扶贫慰问资金21600元。2016年还将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全面助力贫困户脱贫。
新闻推荐
(记者孙国丞)近日,资中县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资中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会上,县统计局分别就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普查对象和范围、普查内容和时间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会议议...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