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成天与试验器皿为伴,却不是室内的专家;
■ 他们成天与土壤植物交流,却不是简单的游走;
■ 他们成天在田间地头忙碌,却不是普通的农民;
■ 他们,就是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 “80后”林熊是内江市千千万万科研人员中的一员。
◇本报记者 段春秀 文/图
2月2日下午,冬日暖阳照在甜城大地上。
资中县银山镇,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在一排排雾培植物前,林熊熟练地调节开关,将喷雾时间由之前的间隔两小时调整成1.5个小时。他向记者解释:“下午温度高,雾培植物的水汽蒸发快,喷雾间隔就要缩短。”
这就是农业科研人员林熊工作的一个普通场景。对于农业,他有不一样的期盼。他说:“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用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在高楼大厦中,我们也能生产蔬菜与花卉!”
当个不一样的“新农民”
林熊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自小在城里长大。家里人未曾想过,长大之后,他成了一名农业科研人员。
“其实,我的祖父辈都曾种过地,我对土地庄稼还是很有感情的。”林熊告诉记者,读书时,他回乡时常看到很多人进城务工,老家土地荒废了,觉得挺可惜的,萌生了学农业专业的想法。
“那时,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多学点知识,改变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当一个不一样的‘农民\’。”从进入四川农业大学上大学到2010年研究生毕业,林熊一直读的是农学专业。
2012年,在外地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林熊作为内江市第一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进入内江市农科院工作,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
把土壤和植物当成“孩子”
在位于银山镇的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一株株比人高的茄子树在蔬菜大棚里享受着温室般的温度。
“这就是我们采用树培方式栽种的蔬菜,这些茄子树慢慢地会长得比人还高。”走到一株茄子树前,看着茄子树的叶子有些发黄,林熊开始了植物营养的调节试验,给茄子树“喂”营养液,像照顾孩子一般。
每天,林熊都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农民管理十来亩的花卉和蔬菜,还要巡查植物的长势和土壤的养分,监测大棚的温度、湿度,像是照顾孩子一样,担心它们冷着、饿着、营养不良。
前段时间,内江迎来一场大雪。在大雪前,林熊和园区内的科研人员提前把不耐寒的植物和蔬菜搬进大棚“避寒”。他告诉记者:“要是不及时处理,那些植物只能被冻死……”
不用土也能种出花草蔬菜
从2012年进入内江市农科院起,林熊参与过培育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甘薯新品种等农业科研活动,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如今,在林熊工作的农业园区,人们可以零距离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比人还高的蔬菜、无土栽培的植物、雾培的蔬菜……你能想象的、不能想象的种植方式,在这里都能看到。
“无土栽培,就是通过小小的管道里储存供植物生长的营养液,植物就能生长了,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这就是我们研究农业科技的意义!”林熊说。
新闻推荐
(记者孙国丞)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资中县“四轮驱动”积极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长效机制。制定《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