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丞 文/图
距离城区24公里外的资中县龙江镇小山村,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资中县走马镇张家嘴村的村民,如今再也不必因缺水而面临无法浇地的尴尬局面。
……
随着资中县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切实为农村广大群众解决了用水难题,缺水、少水已成为人们的记忆。
增强蓄水能力
村民灌溉不再难
“一定要把蓄水池管理好,让大家都能长期受益。”这句话几乎成为走马镇张家嘴村、帽角山村村民共同的心声。
在这里,因为水库的输水渠道老化,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村民守着眼前的水库却没法用上水,心里十分着急。
资中县结合实际情况,率先在走马镇、铁佛镇实施小农水工程,让十几年不通水的断头渠、漏水渠,重新恢复了灌溉,一道道小河拦截成堰,一个个蓄水池布满山,一条条渠道延伸到田间,解决了当地“浇地难”问题。
如今,走马镇、铁佛镇以小农水项目为载体,全力打造全域灌溉示范小区。示范小区建设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十二五全域灌溉”规划目标,以“提升小农水,打造全域灌溉示范小区”为主题,以配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优化重组,集中打造”为手段,坚持总体规划、整合资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乡镇为单位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全域灌溉示范小区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的“重点”向集中的“亮点”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农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倍增、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丘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示范小区新建硬化囤水田9170亩,新建山平塘213口,改造山平塘142口,新建改造石河堰20口,新建蓄水池145口,新建、整治渠道31公里,新建改造提灌站7座,新增节水灌面532亩,新增蓄水能力372万立方米。
“三联供水”模式
让村民用上放心水
喝上清洁水、安全水、放心水,满足群众饮水需求是资中县的一个长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资中县正全力冲刺。
35.9518万农村人口、2.9626万学校师生以及严重缺水地区6个村7431人,这是资中县规划解决的饮水安全数据。时间紧、任务重,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资中县将其纳入了一号民生工程。
通过对全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走访,资中县结合地形、水质、现状等因素,制定出了“城乡联网调水”、“集中联村引水”、“散户联窖找水”等“三联供水”模式。
以“城乡联网调水”为例,资中县按照“一厂五线三区”的总体思路,对沿江集镇的农村居民点,采取“县建主管网、村建支管网”的办法,以县城自来水厂为依托,通过改、扩建县城自来水厂,将县城供水管网向乡镇延伸,形成县城——发轮镇、县城——银山镇、县城——苏家湾镇、县城——陈家镇、县城——甘露镇等“五条管线”;新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形成铁佛镇、狮子镇、龙江镇龙富村等“三大集中供水片区”。工程概算总投资4.13亿元,分三期实施,可解决15万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延伸城镇供水管网86公里,辐射9个乡镇56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18.6万人。
截至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9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得到群众的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该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为了把群众的需求和工程相结合,资中县水利工作人员长期深入农村,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本着为群众谋利益原则,在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建后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意见。
对于群众来说,工程上的专业术语,就是一串看不懂的字符。考虑到这一因素,资中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把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字,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方案设计中来,广集民智,充分吸收民意,使工程设计规划更加完善。
新闻推荐
现代画家陆俨少说:“画不必天天动笔,字不可一日间断。”对此,家住资中县重龙镇大东街的钟继品很是赞同。作为内江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的他,四十多年来一直醉心于书法,每天都要提笔写一写才觉...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