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资中新闻 > 正文

2015采访路上的感动

来源:内江日报 2016-01-02 23:18   https://www.yybnet.net/

留下那段“糖记忆”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沛润

2015年6月13日的“舞台”版,刊发了我写的《内糖有缘》稿件。

我父母大学毕业就到了内江糖厂,我本人也是在内江糖厂出生长大的,对家乡的感情、对那片土地的感情很深,每次开车去椑木镇路过糖厂时,总会想起小时候在那里玩耍、读书、生活的点滴,以前只能把感情埋在心里,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就想用文字把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相信每个土生土长的内江人,都知道过去几十年糖厂对于甜城的意义。看着糖厂曾经的工人逐渐老去,我一直想通过文字把属于“糖人”的情感展现出来,历史的辉煌虽然已经过去,但这群老员工不该被时光遗忘,他们是糖业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开始了自己的采访筹备。我多方走访,得到了内江原椑木糖厂员工宋丽秋、罗征全、梁润清、申明安等老前辈的支持。申明安还告诉我,他们这批人一直都怀着对糖厂的深厚感情,甚至当年宣布糖厂破产时,很多职工直接抱着机器痛哭,舍不得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一直都想把这感情表达出来。梁润清老人还拿出了他珍藏十多年的内糖数据资料,其中就有当年制糖的产量和他经历的一些往事,这些资料都是我写稿的珍贵素材。采访的那天晚上,几位老人围成一圈,回忆当年并肩作战的场景。老人们不止一次提到当年糖厂的兴旺,回想起制糖业的兴衰就忍不住唏嘘。采访过程中,我一直安静地聆听、做笔记,只有不清楚时才会询问,实在不忍心打断老人们的回忆。

稿件见报以后,老人们看到报纸非常激动,申明安直言自己会一直保存,会把内糖的故事告诉后辈,告诉更多的人。时代可以过去,但不应该被遗忘。后来我也接到了不少当年内糖邻居的电话或者转告,说他们得知糖厂的新闻报道出来后,大家都纷纷找报纸阅读,看到其中的细节时,不少人都流下了热泪。梁平老师是梁润清老人的女儿,她告诉我,她父亲很感谢我的采访,觉得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糖厂的报道,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那次采访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和受访对象的情感,当一篇稿子能够击中对方的内心世界时,能够表达出他们所想的东西时,能够再现一个时代的缩影时,稿子的分量就体现出来了。

他壮士断腕的勇气,让我佩服

◇本报记者 段春秀

新闻简介:

2015年3月,资中县罗泉镇小桥村村民之间在传一件“怪事”:两个多月前,村支书韩庆军到外地买了3个柑橘,一直没有吃,而是放在办公桌上天天看,好多村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韩庆军又把自家几十亩正当盛产期的柑橘树全部砍掉,上面还有好多没有摘的柑橘。

背后故事:

早在一年多前,因为小桥村村民自办了一场“春晚”,我认识了韩庆军。也是在那一次晚会上,我对小桥村的柑橘产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2015年3月,我到罗泉镇采访盐神庙,采访对象正好与韩庆军认识,我们又一次见面,但并没有谈工作。

聊天过程中,韩庆军无意说起,他办公室有三个很好吃的柑橘,是从外地买回来的,放了两个月还没烂,他想放一下,看看能放多久。

柑橘既然好吃为什么不吃?为什么只留了三个柑橘?出于职业敏感,我赶紧上前打听,才知道他的三个柑橘大有用途。

“这(柑橘)是我们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考察后,准备大面积种植的新品种。我从果园买了很多回来,全部分给村民代表品尝,大家都说好;剩下的三个柑橘,是我亲手从果树上摘下来的,我就想用最原始的方法看看,柑橘不打蜡、在常温下究竟能保存多久,这也是为了预防意外,万一出现滞销情况,我们心里好有数。”韩庆军告诉记者。

记者曾采访过很多村调整产业结构情况,其中有不乏像韩庆军这样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的,或是因为农产品不适宜种植致使农民盲目跟风造成损失的,或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打不开销售局面的。韩庆军的做法倒是新鲜,也很接地气,农民也很容易接受。

由于采访时间仓促,我们便约定过几天再细聊。

等我们再联系时,恰巧遇上韩庆军请工人在砍他家的柑橘树,当时一大片柑橘,上面还有成熟的柑橘树,吃起来很甜,让人觉得可惜。村民告诉记者,韩庆军这一砍,要因此损失10万元收入。

“我如果不带头砍,村民不敢跟着我们干。”韩庆军壮士断腕的勇气让记者很佩服。

不仅如此,他的这番勇气让村民很受鼓舞,村民见到他带头砍树,信心倍增,也跟着种新品种,村里没用多久就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我回到报社,写出了这篇《三个柑橘的启示》的稿件,希望更多村干部通过我的报道,向韩庆军那样的村干部学习,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稿件见报后反响良好,部分读者反馈称,韩庆军当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和采访对象交朋友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小博

去年11月18日,部门安排我采访一个以收藏为主题的稿件,多方联系身边热衷收藏的朋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家住东兴区椑木镇的纸币收藏爱好者刘昌健。于是,我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得知我要采访他的收藏故事,对方欣然答应。

驱车到椑木镇,在刘昌健家楼下,我见到了他的母亲。在和刘昌健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由于脑部神经受压迫,刘昌健行动很不方便,平时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很少单独一个人出门。

我跟随其母亲走进刘昌健的卧室——一个面积不足十平米,但所有物品摆放很整齐的小房间。正在床上休息的刘昌健见我进入房间,连声招呼我坐下。短暂寒暄后,刘昌健在母亲的搀扶下,从床头的小衣柜里拿出了一个黄色纸袋。“这些都是我收藏的宝贝。”刘昌健小心翼翼地从纸袋里拿出了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外国纸币对我说。

我走过去坐在刘昌健身旁,和他一起翻看他多年来的收藏心血。虽说是第一见面,刘昌健却很健谈,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每一张纸币背后的收藏故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谈及一些生活上的趣事。聊到兴起时,我俩都哈哈大笑起来。那一刻,整个房间被欢笑充斥。刘昌健很有感触地说,他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了。此时,我们不再局限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而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坚持网上学习钱币知识,把零花钱省下来用于纸币收藏,在病痛的折磨下坚持自己的收藏爱好……聊到纸币收藏路上的点点滴滴,刘昌健的叙述看似轻描淡写,但不难想象,一个连常人都难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行动不便的刘昌健是怎样一直坚持下去的?这其中又有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心酸和不易?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除了刘昌健的侃侃而谈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爽朗的笑声,那是他热爱收藏、热爱生活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也是他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当时,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临别之际,我紧紧握住了刘昌健的双手,向这个新朋友送上祝福。

回到家里,我反复思索,用平实质朴的写作方法,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刻画,写下了刘昌健在“轮椅上”收藏纸币的故事。第二天,刘昌健的收藏故事刊出后,不少收藏网站相继转载了这篇报道,刘昌健本人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表达他内心的喜悦和感谢。

于细微处见真情,虽说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身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经过那次采访经历,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我还深深体会到,作为记者,只有和采访对象做朋友,才能获得更多打动人心的素材。

感知冷暖写真情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玲玉

《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八旬老人照顾瘫痪儿子60年》稿件是2015年2月28日刊登在内江晚报大周末的情感栏目上的。整篇稿件讲述了耄耋老人杨辉蓬含辛茹苦照顾瘫痪儿子风雨60载的故事。

生活中,情感故事有很多,我也写过不少情感故事。这个稿子的线索来源于一个采访对象的推荐。为了采访大周末的“舞台”版面,笔者经一个采访对象推荐,采访了书法爱好者罗在高,并写了《毛笔爷爷的‘水墨人生\’》。花甲之年的罗在高是半边瘫痪者,走路不便,因为爱好书法,用左手也能写得一手好字。

登报后,由于罗在高走路不方便,我给罗在高送报纸,他给我说起了自己的哥哥(因为书法爱好相认的哥哥)杨辉蓬,照顾儿子几十年却鲜有人知晓。罗在高告诉我,杨辉蓬老人的住处很不好找,需要转几个巷子,他要亲自带我去采访。我在罗在高的带领下,跟着他慢慢地走到了市中区渝江路杨辉蓬的家。

一间不大的客厅里,堆满了书籍、报刊以及一些衣物,阴暗的屋子显得有些拥挤和压抑。杨辉蓬带领我进到里屋,热情地招呼了我们。今年82岁的杨辉蓬老人耳朵有点背,我和他沟通起来有些困难。所幸杨辉蓬老人的两个女儿在场,在采访过程中作为传话者,我才了解到他照顾儿子的细节。

接着,杨辉蓬老人带我来到了他儿子的床边。一位花甲老人热情地伸出他的左手与我握手,面带笑容,嘴里嘟哝着:“你好!”他就是杨辉蓬的儿子杨骏驿。

杨辉蓬告诉我,当年妻子生杨骏驿时,生产期过长,当时医学条件受限,出生后,杨骏驿经华西医院检查鉴定为大脑神经受压迫引起了偏瘫。孩子6岁了也难以行走,曾经跌跌撞撞地在街边走路,引来一些人的嘲笑。

杨辉蓬骨子里有着一股“铁人”般的志气,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他从此默默无闻地照顾瘫痪儿子。几十年来,外人只知道他有个生病的儿子,其他的便鲜为人知。

早些年,杨辉蓬在资中县发轮职业中学教书。为了照顾大儿子,杨辉蓬举家从罗泉镇搬迁到发轮镇。为了谋一家人的生计,杨辉蓬必须拼命工作,没多少时间照顾儿子,工作调往内江后,他便请发轮镇的陈大爷到内江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这一照顾就是14年,一直到陈大爷去世。

退休后,杨辉蓬每日记挂的就是大儿子的饮食起居。即使在外和好友一起练习书法,也要算着时间回家抱儿子上厕所、喂饭等。

看了本篇报道后,四川金寿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金龙被杨辉蓬老人的事迹所感动。不久之后,余金龙一行来到杨辉蓬老人的家里,为老人送上棉被及爱心善款。

读者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小梅

做文字工作,有苦也有乐。

我经常问采访对象,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不一而足。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的时候,我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读者对我采写稿件的认可。

2015年11月8日,我在《长江周刊》第一版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千故居寻遗》的稿件,内容是通过几张老照片还原张大千故居的原貌。稿子见报后,有几个读者专门打电话告诉我,说这篇稿子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个是我的采访对象,他是一个摄影家,也是一个画家,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老城风貌的创作中。他说:“《大千故居寻遗》这篇稿子对我们了解张大千故居非常有用,特别是那些老照片,对我的绘画有很大帮助……”听着电话那头读者对我的认可,我的心里无比高兴。

之所以采写这篇稿件,是因为有读者给报社提供了几张张大千故居的老照片,而在这之前,张大千故居的老照片还从未公开过。我和部门主任、编辑都认为这个题材不错,可以做一篇特别报道。坦白地说,我一开始还是很担心的,我担心几张老照片不足以支撑整个版面。

去年10月31日上午,经朋友介绍,我去上南街采访了温富常,他大概描述了张大千故居周围的情况,但是对于大千故居里面的情况并不熟悉,我心里有些失落。不过他告诉我,他有一个同学叫范汝康,是张大千的侄孙女,找她应该可以了解更多,遗憾的是没有她的联系电话。想到有可能会联系到张大千的后人,我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整个上午,我都在公园街社区和甘泉寺社区打听范汝康,结果都说不知道。

11月1日上午,有朋友告诉我,甘泉寺古玩市场有个叫张真理的人,也是张大千的侄孙。我兴奋地赶到他的古玩店,告诉了他采访意图,就在他热情地向我介绍时,他的表姐范汝康正好从成都回来看望张真理,两人回忆起八叔公(张大千)时,感慨颇多。当天下午,张真理和范汝康分别从家里找出张大千故居的老照片,为我采写稿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之后,我又先后采访了芭蕉井展览馆馆长杨念、画虎名家罗官生、文史爱好者张津,通过他们的讲述完善了《大千故居寻遗》稿件的采访。最后,整版稿子尘埃落定,分为主稿、副稿和言论三个部分。

稿子见报后,得到了读者的肯定,认为这篇稿子写得不错,既有历史底蕴,又有人文情怀。瞬间,我采写稿件的所有疲惫便烟消云散了。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尽管工作的过程琐碎,让人疲惫,但是读者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90后带给我的启示

◇本报记者 唐璜

2015年12月26日15版刊登了我采写的《退业创业:90后小伙不走寻常路》稿件,这篇稿件的采访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报道的线索由媒体人陈启波提供,他只是简单地说:“这里有个创业线索,90后年轻人,开眼镜店,现在发展到六个分店了。”随后,他把小伙子(安郅野)的手机号发给了我。

最初,我根本没有往心里去,感觉现在创业的太多,这类稿件也多,不稀奇,于是手机号“躺”在手机里有一阵子。有一天,我想起了这件事,便试着联系。打通电话后,对方声称自己就是安郅野,眼镜店创业负责人。

在约定时间,记者来到了眼镜店,24岁的安郅野说话节奏快,语气柔和,店内的工作人员也是他的合作伙伴,个个身着工作服,很精神。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这群90后侃侃而谈,我从最初的采访倾听状态过渡到学习状态。好像不是我在采访,而是学生在听课。眼前这群年轻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创业理念一步步触及了我,让我感悟很深。

以安郅野为首的这群年轻人,读高中时就是别人眼中“不安分”的孩子,当时他就开始卖书,从自己班上“下手”到一个年级,再到全校,再扩展到全市部分学校。高中毕业时,他的“书团”就达40人,流动资金20万元。

回头再看他的这段经历,触动我的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他身上那股敢闯敢做、团结进取等综合素质。高中毕业后,他和“书团”的伙伴们同时上了各地的大学,各奔前程之前,他们有一个口头约定:“如果大学读到没兴趣,大家退学回内江创业。”这里面折射的不单是创业问题,而是对世俗观念的对撞与思考。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安郅野与几个小伙伴全部退学,回到内江自谋创业之路。退学,意味着什么?放弃“桌面上”或理想中的前程,斩断后路,他们内心不再有依靠,不再相信世界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只有靠自己。

走出退学这一步是最艰难的,接下来,去外地眼镜店学艺,辛苦谈判、集资,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都是小事了。

店面撑起了,接下来,困难的是如何用好的营销理念去经营,打开市场,走出一条自己的创业经营模式。此刻,90后没有谈及深奥的营销术语,而是谈到了传统文化。

安郅野与伙伴们定期到别的城市学习传统文化讲座,他们为什么要去学习传统文化?因为创业的主体是人,人的文化素养会全方位影响整个创业的前途和走向。人是主体,创业是客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创业的品质。如同文章中最后一段话:“我们出售的不仅是眼镜,我也想向更多人展现年轻人的文化素养。”所以整个采访交流过程,与这群90后年轻人接触,带给我更多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启发。

新闻推荐

资中县政协视察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靳娟)近日,资中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委员,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一行实地查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现场,听取了县残联关于康复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针对康复中心建...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烟草的故事2016-01-10 23:15
评论:(2015采访路上的感动)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