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小梅 文/图
“不管路上有风有浪,不管路上有雾有霜,我的心总是与鲜花有约,走向有鲜花的地方。”这段歌词出自于抒情歌曲选《与鲜花有约》,是作曲家李兵最喜欢的歌词之一。
从2009年至今,李兵创作歌曲200余首,部分歌曲在《音乐周报》、《歌曲》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2015年7月,他的抒情歌曲选《与鲜花有约》由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钟情音乐,自制乐器
李兵是资中县人,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很喜欢音乐,家里还有一间房子专门放置乐器。他的父亲也喜欢音乐,上世纪60年代,他学二胡时,父亲曾送给他一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刘天华二胡曲集》,纸张发黄,曲谱却清晰。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兵从小喜欢音乐,听到别人唱歌就跟着哼。十多岁时,他就开始记谱。“当时的歌曲是没有曲谱的,全靠脑子记。”李兵告诉记者,那时年纪小,多听几遍就熟悉了谱子。
李兵上初中时,语录歌曲、“红太阳”歌曲、样板戏曲天天播放,其中也不乏曲调优美的歌曲和唱段。那时,李兵制作了一些歌本,用来抄录自己喜欢的歌曲。直到现在,他都还保留着一本名叫《万方乐奏》的歌本。
李兵喜欢音乐,可是家里又没钱买乐器,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自制乐器。他从竹器厂找来一节楠竹,向朋友要来蛇皮蒙上,竖上琴杆,插入弦轴,安上琴弦,一个简易的乐器就做好了。“有时捡来一个铁片罐头筒子,也可以做出音响效果不错的胡琴。”李兵说,当时的乐器制作虽然粗糙,但也能拉出好听的曲调来,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醉心创作,数次易稿
参加工作后的李兵,由于琐事太多,便把写词作曲的爱好放在一边,而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2009年,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又重拾起搁置已久的音乐,并尝试歌曲和器乐小品创作。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他还自学了《基本乐理教程》、《作曲基础教程》和《歌曲写作教程》等专业教材。
采访中,他从一个口袋里拿出一沓A4纸,每一张上面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歌词和曲谱。“这些都是我几年来进行歌曲创作打的草稿,空闲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看到不妥的地方及时纠正。”
说话间,他正好翻到了一篇名为《下扬州》的歌曲。李兵告诉记者,这首歌曲的曲谱是他写得最艰难的一首,5年时间里就改了4次。他笑称,一张好端端的纸就这样被他补了好几个 “大巴巴”。
此外,李兵还有一个习惯,出门时总会揣上纸笔。有时在大街上走着走着,一段旋律闯入他的脑海,他便会立马掏出纸笔记录下来。要是忘了带纸笔,他就会走到附近的商店,向店家借来纸笔做记录。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想法。
出版歌曲选,为梦前行
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李兵创作的部分歌曲作品发表在《歌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音乐周报》(国家级音乐报)等刊物上。其中,《祖国,请你听我说》在2014亚洲国际音乐节词曲作品征评中荣获金奖。同时,他还被文化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授予“拔尖音乐人才”称号。
2015年7月,他创作的抒情歌曲选《与鲜花有约》出版。李兵介绍,创作这个集子,是想找回30多年前学写音乐作品的快乐,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歌曲的美妙。虽然在读书期间就写过小歌剧,谱过曲,但是真正的进步还是在近几年。
李兵说,他喜欢民族唱法的抒情歌曲,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唱的《戴花要戴大红花》。这首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歌词,却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人类有多少种情感,就会出现多少种音乐。”李兵有些感性地说道,每一个生动的音符,都会串起我们的快乐和悲伤。通过音乐,我们不仅能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还能获得心灵的慰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段春秀文/图1月15日,资中县铁佛镇石钟村3组。果农林文明正在果园里采摘“资中血橙”。虽正值寒冬,果子还在树上,但林文明没有愁销路:“前两天,我还快递了几箱血橙给上海和西藏的客...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