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建卡贫困户14.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刚刚闭幕的内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对内江市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内江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现象突出、能力性贫困对象占比大、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等特点仍然突出……面对各种困难,内江市将如何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记者 易平 文/图
把脉贫困原因 “7个1”实施***
近年来,内江市持续开展了各种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内江市扶贫工作依然受到以下问题的制约:全市各级扶贫干部队伍力量严重不足,贫困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贫困户情况掌握不明,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行业资金对贫困村投入严重不足等。
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显示,内江市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因病致贫的约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7.8 %,因残致贫的约占3.6%,因缺技术致贫的约占6.6%,因缺劳力致贫的约占4.1%,因缺资金致贫的约占3.8%,因学致贫的约占1.3%。
据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贫困的主要特点一是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现象突出;二是能力性贫困对象占比大,多数贫困对象是老、弱、病、残群众,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开拓进取精神差、“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象;三是贫困程度深,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及旱涝灾害多发的丘陵山区;四是返贫概率高,农民持续增收不稳定,农村因灾、因病、因残、因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返贫的概率较大等。
这名负责人表示,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六个精准,要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针对现状,市委要求,内江市扶贫帮扶工作必须做到“7个1”,即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1个村扶贫规划,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据了解,当前内江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分别牵头联系指导1个贫困村,县(区)级领导同志和县(区)级部门牵头联系指导辖区1个贫困村,“7个1”实现了对全市贫困村的全覆盖,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部门扶贫工作的责任。
实施移民搬迁 做到安置一方脱贫一方
据介绍,未来5年,内江市将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实施移民搬迁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
市移民扶贫局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农村廉租房建设、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合理安排搬迁地点、搬迁资金、搬迁进度,到 2020 年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引进来+走出去”引导村民产业致富
记者了解到,未来五年的攻坚扶贫工作中,市委要求各地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各项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为村民铺就一条精准“致富路”。
如东兴区白合镇破马村驻村干部曾俊丽,组织村民到东兴区双桥乡牌坊村和重庆江津等地考察引进了自繁优质核桃品种,截至今年10月底,先后筹集各类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数十贫困户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再如隆昌县普润镇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村发展的新模式,引进青年创业企业——馥巍农业科技园进驻汪家、陈东、张佛等3个贫困村,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同步生产、统一种植秋葵200亩、葡萄100亩、中药材皂角树300亩,红叶石楠、红叶李、红花槐等花卉苗木800亩,无花果、紫薇花、格桑花等200亩,产品由公司统一回购、销售。
“量体裁衣” 个性化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未来5年,市委要求各地驻村干部,主动协调所在单位与驻村干部共同开展帮扶村“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扶贫活动,营造火热的帮扶氛围,坚持杜绝形式主义,虚假数据的事情发生。
如内江军分区等单位,为联系的每户贫困户送去2只已怀孕的种母羊;截至11月,有关单位和部门已为东兴区77个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发放育成鸡苗12万余只,赠送山羊崽528只,总投入资金236万元,预计年产值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
“我们要从群众乐意接受的‘短平快\’项目入手,从‘输血\’帮扶入手,不断增强‘造血\’功能,避免脱贫后再返贫。”市委组织部派驻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第一书记凌威表示。
政策兜底 应保尽保“一个都不少”
“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市移民扶贫局负责人介绍,到 2020 年底,内江市将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基本一致,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同时,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对贫困残疾人加大扶持力度,率先对贫困残疾人实行生活费补贴,核定其年收入与国定贫困线标准差额,据实发放差额补助,使其年收入达到国定贫困线标准,基本上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险。
农旅文化 扩大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扫盲。”“十三五”期间,内江市将以县(区)、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数字电影院、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文化院坝等建设,消除盲点、补齐短板,提升功能和服务水平。
记者在市中区永安镇文化走廊、白马镇双河村看到,通过“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文明的村风村貌,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当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表示,未来5年,内江市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将向贫困村倾斜,推进“视听乡村”、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拓展,解决未通电视贫困户看电视问题,推进 301 个贫困村数字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到 2017 年完成160 个,2019 年完成剩余的 141 个。同时推动 301 个贫困村阅报栏建设,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十三五”期间,内江市还将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加强对农村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维修。指导贫困村因地制宜做好文化与旅游、农业、生态等融合发展规划,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增收渠道。
技能培训 助村民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据市就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十三五”期间,针对农村留守妇女没有专业技能而闲赋在家的实际,内江市将着力把闲置的劳动力要素培育成为发展的“竞争优势”,驻村干部选取难度较小且不受文化、年龄限制的项目,积极推出多种类的技能培训,带动近千人足不出村就业创业。
如东兴区杨家镇柏梨村驻村干部苏艳与本地毛织制衣公司取得联系,于11月9日在当地开展为期4天的“居家灵活就业”培训。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开展各种技能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农村留守妇女300余名,辐射带动村民近千人。
新闻推荐
(李康)12月22日下午3时,资中县顺河场镇卫生院党支部组织全院及辖区内党员干部开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知识竞赛。此次竞赛试题统一由资中县卫生和计划...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