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小丽 文/图
由于身心障碍、长期服药、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按照《内江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5年实施方案》,今年内江市要为17.1万名残疾人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帮助27280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帮扶5000名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内江市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康复救助、教育扶持、就业扶持等多措并举,使全市原有的1.8万名建档立卡的农村困难残疾人中的7000人实现脱贫。
政府兜底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家住资中县陈家镇的高栋辉是一名视力二级残疾人。由于无儿女照看,且无房、无工作,58岁的高栋辉只能寄住在其姐夫家里。尽管高栋辉本人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但由于其姐夫一家达不到办理低保的条件,所以高栋辉此前并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考虑到高栋辉的实际情况,今年,残联及民政部门以其个人名义,为其办理了低保。这样一来,高栋辉每月至少能够领到2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用。其姐夫表示,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一家的生活压力。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今年,内江市落实四川省《关于做好困难成年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为困难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核定低保。据市残联副理事长李文介绍,自落实这项制度以来,全市已有近千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成年重度残疾人被新纳入低保范畴。
李文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内江市建立了各类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将残疾人作为社保、医保和低保的重点保障人群,并在保费上给予补贴或减免,自去年以来,内江市还建立和实施残疾人特殊社会福利政策,落实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月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分别发放护理补贴(一级残疾人每人每月80元、二级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惠及全市4.6万名重度残疾人,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
康复救助
让残疾人动起来、走出去
因意外摔伤导致脊柱受损、双下肢瘫痪,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家住东兴区蟠龙冲的张卿英被评为一级肢残。
父亲去世,母亲年近六旬又多病,加上离异,还拖着一个上学的孩子,张卿英一家生活十分困难,每月仅靠400多元低保等补贴生活。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残联对她采取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筹措资金数万元,送她去南京的专业医院医治好褥疮,并根据内江市残疾人免费假肢和矫形器适配的优惠政策,免费为其安装截瘫助行器,瘫痪在床三年的张卿英看到了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并实现生活自理。这让张卿英十分感动,并受到极大的鼓舞,原本忧郁的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张卿英告诉记者,未来,残联和爱心人士或有可能为其配备电脑,助她实现开淘宝店的居家就业梦。
“康复是每个残疾人的梦想,也是他们实现就业、自食其力的基础。”李文说,在实施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内江市还坚持以人性化服务作为帮助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问题的突破口,多渠道筹集资金,大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使他们能够动起来、走出去,最终实现自谋生计。
李文介绍,“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是以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以其实际需求为导向,从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帮扶方案。而张卿英只是内江市全面推行“量服”工作以来的受益者之一。
“十二五”期间,内江市全面推行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建设,要求乡镇(街道)、社区(村)在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残疾人“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在帮助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各项保障、服务和帮扶与残疾人实现有效对接,并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
目前,全市残联全面推进“智慧量服”,使用手持移动终端,已将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延伸到了121个乡镇(街道)和1954个村(社区),实现了每天数据动态更新。
教育扶持
增强残疾人家庭“造血机能”
由于身体、心理、精神、智力的障碍,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就业。为此,内江市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对残疾人家庭实施教育扶持,增强家庭“造血机能”。
家住市中区永安镇的李润霞是西南大学大二的学生。她的父亲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士,干不得重活,一家五口人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幸运的是,李润霞考上大学后,每年都能通过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的助学“圆梦工程”,拿到1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一直到毕业为止。
据了解,为提高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层次的提升,市残联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大学阶段教育作为就业扶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已经在全市形成了贫困残疾人大学生和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的助学机制,确保全市符合条件的每一名残疾大学生及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作为全市“栋梁工程”的一部分,市残联将该项工作定名为“圆梦工程”。全市所有持有残疾人证,且户籍在内江市范围内,凡参加当年高考,且被正常录取或正在校就读专科以上的贫困残疾人大学生及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均可以申报“圆梦工程”资助。只要申请合格,申报对象在大学学习期间,每年都能得到1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扶持。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98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子女受惠于该项目。
就业扶持
让残疾人实现自主增收
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不仅是为改善生存状况,更是增强他们生活信心的前提。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残疾人普遍就业面较窄。为此,市残联联合多个部门,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和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与此同时,内江市转变对农村残疾人的扶贫思路,积极探索农村残疾人产业化、造血式***新路,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
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底,内江市残疾人创就业孵化基地在东兴区建立,孵化出包括郭北镇残疾人养兔扶贫培训基地、东兴区福明金属制品厂残疾人集中就业培训基地、平坦乡残疾人养羊扶贫基地、大治乡残疾人魔芋种植基地和双桥乡残疾人养猪基地等5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分基地,为残疾人提供残疾人工疗、残疾人接力传递式扶贫、残疾人种植养殖培训、集中安置残疾人等服务。
以郭北镇残疾人养兔扶贫培训基地为例,该基地通过“村党支部+公司+扶贫基地+残联干部+残疾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采取“接力传递式”扶贫模式,用无偿提供种兔、免费技术指导、提供销售渠道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家庭获得稳定的增收渠道,走上产业发展增收之路。
据了解,内江市残疾人创就业孵化基地成立一年多以来,已辐射东兴区20多个乡镇,目前带动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脱贫致富。
记者获悉,通过上述举措,目前全市1.8万名贫困残疾人已有7000人实现增收脱贫。另据市扶贫移民局透露,内江市将坚持扶贫攻坚和***相结合,通过扶持生产和发展就业减贫一批、医疗救助减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减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减贫一批,在2020年实现全市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新闻推荐
众所周知,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转移风险,规避损失,简单而言,就是“以防万一”。那么,当这个“万一”出现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拿到那一份保险金吗?资中县的李女士在购买了小额人身意外伤亡保险...
资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资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