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资中新闻 > 正文

汗珠孕育的“曲调”——漫记“资中抬工号子”

来源:内江日报 2015-11-15 23:3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段春秀 实习生 李林蔓

11月10日,资中县文化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推开办公室大门,负责资中“非遗”申报工作的李彦霖和顾靖玲把老人领进了会议室。

老人坐在凳子上,稍作准备,开口唱起高亢嘹亮的歌谣:“桃花开来桃花开,娘叫女儿学开怀……女娃子灵巧是妈娘爱……”他旁边放着一支录音笔,用以记录老人的歌声。

老人叫龚万林,今年88岁,从事抬工50余年。他所吟唱的歌声就是一度流传于民间、现在濒临消失的资中抬工号子。

资中抬工号子产生于人力装卸、挑抬、推拉货物等重体力劳动中,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山多路窄,运输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多人合作整体用力,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地分解到每个人肩上,他们在劳作中通过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些号子通过代代流传和加工,变成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谣。这种与强体力劳动结合的民间歌谣,被称为“抬工号子”。

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经济的进步,这些存续了上千年的“抬工号子”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而资中抬工号子也因“后继无人”正渐行渐远。

抬工号子 劳动时最动人的歌声

时光倒回70年前。

那时,龚万林还是十几岁的年轻小伙,沱江河两岸到处都是茂盛的甘蔗林,呈现出“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壮观景象。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看抬工号子抬糖了,一般是6个人抬,他们裤脚扎起,歌儿唱起,抬的糖有节奏地甩一甩、甩一甩……那画面简直太美了!”回忆起当年看到的场景,老人家脸上流露出兴奋和激动。“看见别人抬东西、唱起歌,自己就忍不住想上去抬,想和他们一样当个抬工……”

龚万林说的歌儿就是抬工号子。

那时交通和经济还很落后,资中的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抬工们合作劳动,并在劳动中创造了动人的歌声——抬工号子。

与龚万林家相距几十里地的汪祖裕,同样喜欢看抬工抬东西,也痴迷他们哼唱的号子。

“小时候在地里干活,挑起粪桶,听到别人唱号子,马上就把粪桶丢了,隔多远都要跑去听……”汪祖裕说,只要一有空,他就跑去听别人喊号子,学别人的腔调哼唱。

“现在说出来,恐怕都没人相信,年轻时我就想当抬工,觉得当抬工自豪啊!”受抬工父亲的影响,汪祖裕16岁起就加入抬工行列,一干就是近60年。如今,75岁的他还在坚守这个职业。

抬工出动 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当抬工的近60年生涯里,汪祖裕经历和见证了抬工队伍从4人抬到8人抬,再到16人、32人、64人的全部过程,在他看来,每一次抬工的出现,都是一道吸引人的风景。

上世纪60年代,一天,汪祖裕和同行接了“一单活”:要把一条10米长的大船从资中湾漏棚(今资中水南街位置)抬至资中板栗桠乡境内,用以运送石头修水库。当时共有64名抬工,船头、船尾各坐了一个人指挥,加上“替补”,有上百人。

“当时,差不多出动了4个公社的抬工,队伍浩浩荡荡,唱的号子惊天动地,场面好壮观哦!”汪祖裕回忆道,“看到我们抬大船,成渝公路上的汽车都停下来,司机探出脑壳听我们唱号子……”

61岁的雷学华是石匠出身的抬工,从跟着别人打石头、抬石头,学会了抬工号子,40年下来,他会哼唱几十首抬工号子,有时他起唱,别人接唱;有时,别人唱上一句,他接出下一句。

“干活的时候,我们喊几声好听的号子,会吸引周围的人注意,我们感觉就像唱歌的明星一样……”雷学华自豪地说,几十年间,抬工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引起旁人的注意。

神秘号子 抬工通过号子传递信息

72岁的蒋祯春是资中板栗桠乡的一名“资深”抬工。从16岁起,他就学修房子,抬地基石,哼唱抬工号子。他告诉记者,这些号子并不只是为了唱出来好听,它里面藏有玄机——

“喏联(音)——喏联——喏联……”蒋祯春解释说,唱出的号子每一字每一句都要与脚步合拍,要是合不上的话,所抬的货物就会左右乱摆动,抬工的肩膀和腰部就难以承受重量。如果有抬工的号子尾声拖得很长,表示那名抬工撑不住了,需要休息或者换人。

“抬东西的过程中,大家都靠号子传递信息,号子的长短、高低、快慢,随路途中的上坡下坎、转弯倒拐、路窄路宽等情况而不停变化,相当于抬工之间的暗语。”蒋祯春告诉记者,几十年下来,他和搭档已经形成默契,会吟唱好几十首抬工号子,这些号子在多人参与繁重劳动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干起活,一唱号子,大家就不会觉得那么辛苦!”

李彦霖是资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她全程参与搜集整理资中抬工号子。她说:“资中抬工号子歌词内容灵活,有反映爱情的,有反映孝道的,也有讲述历史的,没有固定歌词和格式,甚至在行路过程中,抬工通报途中遇到的路况,也能即兴演唱成号子。”

作为蒋祯春的“搭档”,雷学华告诉记者,他们学习号子就像学唱歌一样,记住了词,有人起唱,自然就哼出来,并将号子的节奏与身体的动作结合起来。他说:“我们抬东西,‘抬哑巴\’(不喊号子)就很累;一唱起号子,别人看我们觉得累,实际上我们很轻松。”

号子遗韵 抬工昔日辉煌难再续

资中抬工号子主要分布于资中各个乡桠乡,现收集整理的主要为龙结镇、板栗桠乡、陈家镇、公民镇、新桥镇等地的号子,一度是资中汉子们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精神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抬工”已渐渐失去“用武之地”,而唱了上千年的“抬工号子”也已成为山间遗韵。

“抬工们从十五六岁开始入行,现在大都老了,最年轻的都快60岁了,年纪最大的都80多岁了。”李彦霖说。

58岁的林达成是资中板栗桠乡人,算是抬工中的“小年轻”。“以前,说起抬工,那可是响当当的。”说起抬工曾经辉煌的历史,林达成显得很兴奋。他说,以前,乡里乡亲哪家有事,他们把坎肩往肩上一搭,拿起抬工家伙,走村串户为乡亲的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服务。有的是弟兄齐上阵,有的是上阵父子兵。姑娘出嫁时,他们的号子唱得欢天喜地;出殡入葬,他们唱得催人泪下。往往上家的活路还没做完,下一家已经“预约”他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最先是鸡公车、板架车等简便机械出现,然后是三轮车、汽车等工具出现,人们运输不再依靠抬工,抬工的活儿也越来越少,部分抬工陆续转行。

传唱号子 让劳动之歌代代相传

88岁的龚万林是资中年迈的抬工之一,离开这个行业十来年了,可他还爱着这个行业。这两年,每当文化部门需要搜集整理资料,他总是全力支持配合。现在,龚万林所吟唱的号子已经全部形成了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

“现在有人愿意学,我会尽我所能,毫无保留地教他。”龚万林告诉记者,他之前也收过一些徒弟,但基本上都半途而废。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抬工号子会因后继无人而失传。

“现在我们出去干活,发现年轻的抬工根本不会喊号子,基本上就是‘嘿喳喳(音)\’、‘哟哟嗬嘿\’糊弄一下,根本没有发挥到抬工号子应有的作用……”作为资中板栗桠乡抬工的“主心骨”,汪祖裕也在担心同样的问题,“以后我们老了,也许抬工就跟着消失了,抬工号子说不定就‘灭绝\’了!”

“抬工号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情歌、婚嫁歌、丧葬歌、时政歌、匠人歌、劳动号子等,蕴含了资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李彦霖说,为了保护资中抬工号子,让这一特色文化不至于失传,近两年来,资中县相关部门对健在的抬工进行了及时走访,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抢救和整理。

目前,资中抬工号子这一吟唱了千年的古老民间音乐,已成功获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准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图片由李彦霖提供) 

新闻推荐

资中县切实加强殡葬管理服务

(记者孙国丞)为着力打造规范、文明、诚信、优质殡葬服务平台,提升殡葬管理工作和服务水平,资中县采取“四个必须”切实加强殡葬管理,强化殡葬服务。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殡葬工作是...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汗珠孕育的“曲调”——漫记“资中抬工号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