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段春秀
在资中县状元街附近,重龙镇文庙口村五组境内的城郊石板路上,一座青石牌坊静静矗立在那里。年纪稍大一点的资中人,还能说出点牌坊的来历,年纪小一点的人对这座牌坊几乎没有印象,甚至拿着牌坊的照片询问出租车司机,也没有几个人能找得到。
近日,笔者来到资中县重龙镇文庙口村去找寻这座青石牌坊,探知它渐被遗忘的“身世”。
与资州知州高培谷有关
走出资中县状元街约1.5公里外,一座青石牌坊映入眼帘,可以清楚看到正面横额“道洽政治”,背面横额“治亚龚黄”四个大字。
“这是纪念高培谷的德政坊。”长期研究资中历史文化的宋国英讲述起这座牌坊的由来——
清光绪年间,资州知州高培谷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尤其是重视教育,还拿出俸禄,发动士绅捐助,创办艺风书院,慧眼识俊才,培养了一代状元骆成骧和两个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个进士。因此,世人给他立牌坊,将他比为汉代力行教化的地方官龚遂和黄霸,即“治亚龚黄”。
石板路上渐行渐远的牌坊群
资中七旬老人何熙永爱好诗词楹联数十年,曾穿梭于资中大街小巷遍寻楹联,也曾在纪念高培谷的德政坊下抄录过楹联。
“以前,这里有十多座牌坊,比现在隆昌的石牌坊群还壮观呢。”何熙永记得,解放前,他去文江渡(资中一地名)的姑姑家,就要在两路口(小地名,重龙镇文庙口村五组境内)的牌坊下歇脚。
“以前从成都到重庆,必须经过牌坊这里。”何熙永告诉笔者,顺着牌坊下的青石板路,就可以通往成都和重庆。因路在县城之东,故此又名“东大路”。
盼古牌坊继续留存于世
根据史料记载,资中县原县城北至两路口为石牌坊群,一千米路程有十几座之多,不过大部分已遭到严重损坏,现在两路口只剩下一座为高培谷立的德政坊。
以前,牌坊两旁就是卖花椒和木耳的小商铺,一旁还有卖草鞋的和抬轿子拉客的轿夫,还有很多穿行成渝的赶路人……这是当地很多村民的共同回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牌坊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甚至还被涂鸦。一位村民心疼地对笔者说:“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希望留下这座古牌坊。”
“牌坊对我们研究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宋国英多次实地探访这座古牌坊,撰写了数千字关于这座牌坊的文字,也拍了很多张照片留存,他和村民一样由衷地希望留下这座牌坊。
新闻推荐
◇曾山羊年春节即将到来,资中县纪委监察局全线出击,抓住节点抓洁点,狠刹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重拳遏制“节日腐败”,着力营造“廉节”氛围。抓住节点,劲吹廉洁新风...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