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龚正 文/图
资中县孟塘镇梨园村,数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空壳村、贫困村,如今已换上崭新的容颜:有机蔬菜基地一望无垠,乡村公路平坦畅通,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说,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他们村的党支部书记,邓刚。
担责任:党建兴村排头兵
2010年9月,孟塘镇老梨园村与新华村合并为新梨园村,邓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针对当时一些村民不信任村干部、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邓刚确定了“党建兴村”的思路,把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他和班子成员约法三章:班子成员每天必须在村办公室轮流坐班,专门受理群众诉求;村干部的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及时答复和妥善处理村民各种疑难问题。
“当干部就要为群众着想。”邓刚对笔者说。村级财务账目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邓刚注重财务管理上的透明度,并进行村级财务公开。他平时在外跑资金跑项目都很节约,距离近就骑摩托车、远就坐公共汽车,自掏腰包接待合作商,每月差旅费只有50元左右,一年的接待费也控制在2000元以下。
2011年起,梨园村“七一”党员大会上新增了评选“五个好”(好党员、好离职干部、好社员、好儿媳、好公婆)的环节,对评选出的代表进行表扬奖励。通过典型引导和榜样带动,梨园村社会安定、邻里和睦,几年来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并保持着零上访纪录,全村呈现出一心一意抓发展的新风貌。
2013年,梨园村党支部在基层党组织“服务指数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9.5%。
促发展:农民致富“领头雁”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部才是好干部!”这是邓刚常说的话。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牵头成立了梨园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蔬菜。
为解决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降低生产成本,邓刚在村民大会上承诺:实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用种、统一配送、统一技术、统一用药、统一销售。为打开销路,他带着合作社社员挤公交、睡车站、啃冷馒头,外出成都、重庆等10多个城市跑销售,用诚意和蔬菜的品质打动了超市经理和市场经销商,先后在成都、重庆、宜宾、泸州等地建立销售网点,与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冬尖、榨菜、白萝卜等蔬菜供货订单。为保障社员利益,在供种苗时即与社员订立保底收购价,按章程利润分红,保证基地成员及辐射区农户的利益。
2013年,在邓刚的带领下,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371.43万元,销售利润121万元,净利润92万元,社员户均增收2.23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14万元。
惠民生:困难群众贴心人
在担任村支书的几年中,邓刚还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改,推进道路整修、电路改网等一系列工程。
2010年,邓刚带领一班人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硬化了水泥路3公里,新建便民路3公里、蓄水池43口,整治山平塘8口,修建石河堰1口、水渠3000余米,实现了组组有渠灌。
在邓刚的带领下,梨园村建立了“1+1”帮扶制度(1名党员帮扶1户贫困户,1户富裕户帮扶1户贫困户,1名村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114对,已实现脱贫67户。
因工作出色,邓刚多次被资中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6月,他被内江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几年来,梨园村在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均遥遥领先。
如今,梨园村240余户村民盖起了崭新的砖混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现在富裕了,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民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段春秀刘歆书现代服务业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近日,市商务局局长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商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扩内需,稳增长”...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