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鼠标,敲击键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购物、购买车票,也可以在网络上转账汇款、缴纳手机费、电费,还可以在网络上报名学习……在会上网的人看来,这些都是“小菜一碟”;但对于不会上网的人来说,这些却“难于上青天”。
笔者近日调查发现,内江市部分人因为不会上网,成了网络时代的“圈外人”,不仅无法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还频频遭遇“生活障碍”——
◇本报实习生 段春秀 杨丹 罗蓉
尴尬:不会上网“像被社会抛弃”
前不久,内江市40多岁的何先生遇到了一件尴尬事:在参加某驾校的模拟理论考试时,他突然觉得自己“落伍”了:驾照理论模拟练习、考试完全采用电脑操作。平时很少接触电脑的他,“瞎折腾”了半天也不得要领,只得无奈求助老师。
陈先生夫妇是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关系,他们上网只是聊一下QQ或者浏览新闻。近段时间,他和爱人参加了各种考试,然而这些考试都需要在网上报名、操作,他们也只得到处找人帮忙。陈先生感慨:“不会上网,就像被社会抛弃了!”
调查:“圈外人”感觉生活有障碍
笔者近日走访发现,随着互联网逐渐向生活领域渗透,人们通过网络购物、买票,办理现金交易显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不会上网的人群却因此成了“圈外人”——
“女儿,家里又要缴电费了,你能不能帮我在网上缴了?”“女儿,昨晚的电视剧错过了,帮我开下网页,我想回看一下。”“女儿,我想在网上买件衣服,帮我买一下?”……这是家住东兴区平安路廖厚先女士家里经常发生的对话场景。
“不会上网,啥子事只有‘求\’年轻人去做。”这让40多岁的廖厚先觉得生活有了“障碍”,也让她下定决心学习上网。
家住市中区大洲路的邹芳银阿姨很羡慕在网上熟练操作的年轻人:缴纳手机费、电费、买车票等事情都在网上搞定,而不会上网的她,却要反复跑各种营业厅,处处排队,费时又费力。
“在网络上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看到身边的朋友发微博,我也想在微博上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可惜不会啊,太落伍了……”家住东兴区西林街道的李小艳因为文化层次低,没怎么接触网络,现在,她想学别人在网上缴各种费用,看电影,玩微博,却“困难重重”。
建议:主动学习,跟上时代节奏
据了解,近年来,内江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用户已达到202万户,普及率近50%。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不会上网的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以农村和山区偏远群众居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开启了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不会上网的人,难以利用快捷的网络平台享受到信息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不会上网的人群,该何去何从?
“儿女是父母最好的上网老师。”廖厚先最近正让女儿教她上网。闲暇无事时,她可以自己开网页,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廖厚先建议,儿女在空闲时,要多跟父辈沟通,尝试教父母上网,这样一来,既可以拉近自己和父母的距离,又能让上一辈人享受网络新生活,跟上时代的节奏。
“关键是自己要主动学习。”市中区壕子口街道的郭厚德是位“潮大爷”,虽然已年过六旬,可他会上网玩QQ,还会用手机看新闻。他说,这些都是靠“自学”和请教他人。
“基层的电子阅览室是很好的学习场所。”资中县银山镇平安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基健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村委(社区)办公室都设有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如果居民家里没有上网条件,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城乡居民“触网”的一大重要平台。
新闻推荐
抓改革 促发展 惠民生——资中县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有机结合
◇本报记者吴晓龙文/图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资中县把教育实践活动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相结合,顺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需求、争取群...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