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古镇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至今保留完整的、全国唯一将管仲作为“祖师爷”来祭祀的盐神庙。
◇宋国英 文/图
罗泉井盐生产开创于秦,较世界著名的“盐都”自贡(产盐始于东汉章帝时期)早近500年。至清同治、光绪年间,罗泉盐井数达1200余眼,分布十余华里。珠溪河两岸井架如林,盐井似星,浓烟弥漫,人声鼎沸,好一派繁忙又热闹的景象。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特设资州直隶州罗泉分州署,专事管理罗泉及附近几个县的盐政。罗泉人民为了彰显2000多年来的非凡成就,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建成了这座盐神庙。
据说,这座盐神庙是建在古时的“管仲宫”遗址上的,当时取名为“盐神祠”。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一个神祠存废标准,盐神祠不符合神祠标准应废止,这才由州学正、著名书法家邱正达挥毫改写为“盐神庙”。世界各地因盐而建的庙宇当推闻名世界的“盐都”——自贡的西秦会馆,但馆内供奉的是关羽却非管仲。唯罗泉盐神庙正殿中央供奉的是管仲,这是什么原因呢?
传说公元前705年,春秋初期的政治家、改革家管仲一行骑马来到罗泉考察时,见当地人个个面黄肌瘦,脖子粗大,全身无力。他细查原因,发现镇旁的珠溪河两边山上山下全是马桑树,其枝、叶、籽掉进河内腐烂变质,当地人饮用了有毒的河水而致病。于是,管仲便叫大家别喝小河的水,而是挖井取水烧开后再饮用。有一天,一户村民正烧着水,这时屋外有人叫喊:“死人了!”村民急忙外出查看情况,却忘了锅内还在烧水,回屋后看见水烧干了,锅底却留下一层白色晶体,品尝其味道是咸的,管仲便将“器中煎卤之形”,取名为“盐”。
吃水不忘挖井人,传说管仲死后第五年(公元前640年),罗泉人民为了纪念管仲的历史功绩,在当时取水的井边修建了一座“管仲宫”,将管仲作为盐神来供奉,并竖管仲之神位牌。故罗泉盐神庙最早的名称,或许是二千多年前的“管仲宫”。
清朝同治七年,盐神庙建成后,这里便成了罗泉古镇上九宫一寺八庙之中最热闹的地方,年年都要在此举行庙会,演唱数十场盐神戏,盐工盐商、市民学生和州府官员及家属欢聚一起喜庆丰收。民国时期,资中专署设的盐业工会、盐商办事处等均在此办公,每年成千上万的盐夫在此交纳公盐,盐业之盛非同一般。1925年,罗泉井盐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后,民国政府拨白银200两,官制贴金“盐神庙”匾,悬挂于庙的大门正上方。
盐神庙大院套小院,主要建筑有庙门、戏台、院坝、耳楼、厢房、正殿、三官堂、功德堂。其布局紧密,建筑精巧,重檐九脊,翼角伸天,气势非凡。风火山墙起伏多变,异常引人注目。屋顶的双龙戏珠、金凤戏凰等各种浮雕十分精致,所有挑梁斜撑、木格花窗雕刻着各种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无不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建筑工人的鬼斧神工。
这座堪称举世无双的稀世奇庙,吸引了全国无数的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及广大游客前来考察、参观、游览,对其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新闻推荐
父母离异,她从小跟着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小小年纪,她做饭、洗衣、收拾房间样样都会,农忙时还主动帮忙做农活。她用钱节省,很少买零食,用的资料书和文具大多是姐姐留下的,一支铅笔要用到手指...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