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说话滔滔不绝,一个说话慢条斯理;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两个都是“小胖子”……这是资中县80后大学生“村官”夫妻廖小萍和彭鹏源给人的第一印象。
◇本报实习生 朱怡雨 朱佳平 文/图
“我曾在德阳读大专,他在绵阳读本科,读书时我们谁也不认识谁。”急性子的廖小萍说话像炒豆子,噼里啪啦。
两人都学机械制造专业,在一次两校合作的技能大赛培训会上,两人认识。“我们两个都是内江资中人,都在外地求学,又那么巧妙地相遇,当时就觉得相见恨晚……”廖小萍说。
很快,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两人在厂矿上过班,但他俩觉得,挣再多的钱也不及与乡亲们一起打拼,在家乡干出业绩有意义。2007年,廖小萍响应国家政策,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在马鞍镇松树村任职;彭鹏源随后也通过考试,在兴隆街镇当“村官”。
2012年,两人已有了女儿,但他们每月固定工资加起来只有1800元,日子过得拮据。当时全国大力提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他俩搭上“顺风车”,贷款创业养鸡。
养鸡场建在松树村6组——廖小萍的老家。廖小萍为了省钱,自己当起搬运工,一砖一瓦搬材料建养鸡场。“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脚底磨破皮,双肩勒出红痕,双手长出老茧,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廖小萍说,丈夫上班的地点离养鸡场有40公里,道路坑坑洼洼,他每天下班骑两小时摩托车回家,还要帮着做事,也很辛苦。
有一次,廖小萍乘运拖材料的三轮车,车翻了,她右腿受伤,在医院躺了整整半个月,所有的重担都转移给了丈夫。
鸡苗到了,得打疫苗。廖小萍回忆第一次与丈夫给鸡打疫苗的情景,大笑不已。“一天晚上,我们把养鸡场的灯全部关掉,用手电筒照着,逮住哪只就给哪只注射。虽然两人都通过了培训,但不够熟练,拨开鸡腿毛正准备注射时,鸡腿一蹬,飞了,两人四处找针,针还在鸡腿上……”他们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终于完成了给2000只鸡注射疫苗的工作。“双脚都站麻了,身子也僵了,但是我们两人都很满足很快乐。”廖小萍说。
今年春节前,生意来了,有一个买家要500只鸡。因为他们的鸡是放养的,具有一定的野性和飞跃能力。要抓500只鸡装筐,两人只得关着灯进行。“我俩缺乏经验,在鸡场瞎摸,跟做贼似的,养鸡场里闹哄哄的,真正是鸡飞狗跳,我们直感叹‘抓个自己养的鸡怎么这么难!\’这事被街坊邻居笑话了很久。”廖小萍自嘲道。
两人一边忙创业,一边忙工作,在一起聊天沟通的时候很少。“我们最近忙着登记农作物情况,整天下村入户,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廖小萍说,丈夫擅长制作幻灯片、展板,总是被其他部门“借用”。
事情多,工作忙,导致廖小萍晚上已经睡着了,丈夫才回家;她早起去上班时,丈夫还没起来……沟通交流总被错过。“幸好,我们都理解彼此,懂得相互支持和信任,爱情不会变老。”廖小萍说。
新闻推荐
(记者吴晓龙)为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真正体现资中作为“成渝线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城市名片,切实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资中县采取措施,积极开展...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