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他是一名基层税务信息工作者,他以“钉子精神”潜心研究税务信息技术,探究税务信息化建设,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骄人业绩。他就是四川省国税系统税收科技标兵、资中县国家税务局工作人员朱淮斌。
◇本报实习生 王丽 文/图
他的故事
对46岁的朱淮斌而言,“活到老,学到老”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的行动指南。每当有人打趣他为什么那么痴迷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他总是说:“学习是增长技能的发动机。”
1985年,朱淮斌考入资中县国税局工作。税收工作专业性强,为胜任工作,朱淮斌购买了大量财务、税收书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税收业务基础知识,逐步成为业务骨干。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每天与数字打交道的朱淮斌敏锐地感觉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前景。1995年,朱淮斌用两年的积蓄购买了一台旧的286计算机,从DOS操作系统开始学习研究。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1年,朱淮斌调入县局信息中心担任技术主管。然而他发现,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和业务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计算机、财务、税法……一大堆书籍再次堆满朱淮斌的书桌。通过强化学习,朱淮斌成功编写了征管数据远程查询系统,为全局提供了即时的征管数据查询,实现了征、管、查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2004年,朱淮斌成功考取了MCSE微软认证工程师。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永不停滞的,朱淮斌不断地吸收各种新知识,探索各种新问题,寻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各种新方法……
2008年,朱淮斌积极投入到智慧征管的探索中。他通过技术攻关、反复测评、实验,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研发出了煤炭、水泥监控系统,建成两大骨干税源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监控数据核算企业应纳税金和审核企业税收优惠。2010年,资中县煤炭生产企业入库增值税同比增长132%,水泥企业年均减少退税1000多万元。
2010年初,省国税局提出办税大厅“一窗通办”模式新设想。由于办理各项业务的专用金税卡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有冲突,读卡器也不兼容,实现“一窗通办”面临技术难题。朱淮斌潜心摸索,苦心研究,在短短1个月内成功开发出“一机多卡”管理软件,实现了从“多窗多办”模式到“一窗通办”模式的变革。
创新无止境,超越无极限。朱淮斌激情迸发,创新接二连三。2011年,朱淮斌牵头研发了民福企业税收优惠管理系统,有效防止了企业虚假安置残疾人骗取税收优惠,保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该系统运行后,资中县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由9家减少为7家,月均退税减少22.9万元。当年9月,市国税局在全市系统推广,据统计,仅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全市减少增值税退税427万元。
朱淮斌总是忙碌的。最近,他又陷入了税务系统征管服务质效平台的研究建设之中……白天,他在办公室的计算机前冥思苦想;夜里,他在自家的计算机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因为拥有出色的技术能力,朱淮斌声名远播。2010年秋季,重庆一家技术公司开出20万的年薪聘请他。面对高薪的诱惑,朱淮斌毅然回绝:“我是一名国税干部,我的事业在国税局”。一些软件公司高薪请他研发软件,要他做一点“副业”,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有人说我是‘草根\’工程师,其实我只是一个‘土专家\’。”朱淮斌说,他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平台。在他的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只想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工作,用于事业。
新闻推荐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民政部的有关规定,经审查,下列社会组织已通过2012年度检查、变更登记、成立登记,准予依法开展活动。另将...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