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柔力球、跳坝坝舞、逛公园……城里老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又如何呢?近日,笔者走访了内江市部分农村老人。
◇本报实习生 朱怡雨
现象一:农活多,没时间耍
笔者见到市中区全安镇吼冲村10组村民周群辉时,她正在削莴笋准备做饭,60岁的她与老伴包揽了家里六口人的土地。“娱乐?根本没时间。农活多,天天都忙不过来。”周群辉说,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家里留下两老两小,不干活,哪有饭吃?
“栽秧打谷、喂鸡喂鸭、种菜做饭样样不落。”周群辉介绍,每天要管几辈人的伙食,还要上山干活,一天下来,全身又脏又臭,人也疲倦,停下来就只想睡觉,没有时间耍!
现象二:进城照顾孙辈不适应
照顾孙辈是很多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隆昌县响石镇桃园村1组的邓淑英,几乎每周都要到城里照顾孙女。“(孙女)刚到城里上小学,从小都由我带着,对我很依赖。”邓淑英说,除了照顾孙女的饮食起居外,其他时间都不知道怎么打发。
“儿子儿媳都有正式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我又不认识其他人,住不惯。”每到周末,邓淑英就会回老家。“回到家里全身都舒坦,就算和老伴吵几句,我也觉得自在。”邓淑英说,在城里过不惯,邻居之间少有往来,闲暇时间除了在家看电视,再没别的休闲方式。
现象三:农村人口减少,生活很单调
东兴区高梁镇四甲村距场镇约5公里,村路是多年前的石子路,除逢场天有几趟面包车进出外,平时路上几乎看不到代步工具。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留守人口少,老人想串门,结果附近民房都没人,晚年生活非常单调。
四甲村7组81岁的蒋光能说,近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有的在外地买了房子,一家人都搬走了。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村子里越来越冷清。“想找个人喝喝茶、吹吹牛都找不到。”蒋光能说,感觉生活变得空虚,与人交流减少,日子过得很枯燥。
部分乡镇的成功做法
笔者调查得知,部分乡镇在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方面,作出了努力,有成功的经验,让农村老人过上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市中区靖民镇柏林村共11个组,人口2042人,留守老人约占40%。村支书邓儒平说,村两委非常重视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村两委积极商讨,并得到政府支持,修建了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广场,配套室外健身设施,给村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聚集的场地,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
资中县板栗桠乡沱江村离场镇约13公里,但那里的老人自由组织唱歌、跳舞,过得很快乐。“歌舞、小品、书画,一样不缺,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板栗桠村4组村民王作东说。
板栗桠乡党委委员陈辉介绍,全乡2.6万人,农村老人占20%,农村老人自发成立了老年协会,活动策划、节目表演,全由会员自编自导。政府每年给协会一定的资金扶持,让农村老人活出风采。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诊所主任医师王子祥认为,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关键在于本人是否满足。农村老人农活多也是一种消遣方式,因为他(她)们过得充实。不过,如果干活觉得枯燥,可从忙碌中找乐子,尝试多人一起干活的方式,在闲聊中转移工作重心,完成繁重的农活。
“农村老人观念要转变才行。”王子祥说,农村老人要观察了解城里老人如何生活,如何打发时间,如何减轻子女的负担等。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鼓励自己适应新环境,并有意识地融入城里老人娱乐的圈子中去。
“了解农村老年人所需,才能满足其精神生活。”王子祥分析,农村老人的思维模式相对保守和固定,在他(她)们的年代,坝坝电影、耍龙灯、唱戏才是当时的主流娱乐,因此地方政府要统计农村老人的数量,要有意识地满足需求。
笔者手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关注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鼓励和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马越文/图“空气清新视野广,城乡风貌紧相连。”4月25日一早,资中县板栗桠乡太阳河村4组村民牛登国站在自己的新房楼上,目睹着家乡的风景,吟出了他写的诗句。一栋300多平米的楼...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