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刘小康
村民在扶贫示范车间上班
5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发现大部分村民家都关着门,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都到刘小康的扶贫示范车间上班去了。”兴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告诉记者,过去村上没有企业,大家经济收入上不去,造成部分村民致贫,刘小康返乡创业开办服装加工厂,带着群众奔小康。
走进威远县康婷服装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在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每个月有近2000元工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村上有了扶贫车间,他就没有外出务工了,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全媒体记者 唐泽学 文/图
身残志坚 ,自力更生脱贫
今年47岁的刘小康,是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6组村民。2014年,刘小康因身体残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两委结合实际,随即为刘小康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帮助其发展小家禽养殖,并种植了半亩无花果和蔬菜。
为了搞好种养业,刘小康主动到县城购买专业书籍认真钻研,并积极向镇农技部门技术人员请教种养技术。有时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他拖着残疾的腿,一天往返县城两三次;为了解决兔子生病问题,他有时观察诊断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镇、村干部的大力帮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刘小康成功脱贫。
勤学苦钻, 成为业务骨干
2016年初,母亲因病去世,刘小康决定外出务工。刘小康揣着他的“小康”梦,先后辗转于浙江、广东等地打工,他干过机电维修工、做过餐厅服务员,但都因行动不便,没干多久就被辞退。
面对日渐消瘦的刘小康,妻子王元华多次劝他回家,但他并不气馁,他说:“虽然我脚有残疾,但是‘手上功夫’还不错,我可以扬长避短,找一个技术活干。”
找准了方向后,刘小康终于在成都一家制衣厂找到一份稳定的缝纫工作。在做缝纫工期间,他虚心向同事请教,利用空余时间勤学苦练。刘小康加工衣服不仅质量好,而且效率高,在缝纫这份细活上超过了多数女工,仅一年时间,刘小康便成为了厂里的业务骨干,从一个普通的缝纫工人迅速晋升成了技术管理人员。
尽管身体残疾,但刘小康始终坦然面对,他用勤奋弥补了自身不足,靠勤劳的双手和一门手艺,养活了全家。
饮水思源, 返乡创业办厂
2017年,在严陵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村两委班子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兴家村顺利退出县级贫困村,发展条件变得越来越好。
2018年,刘小康回家过年,看到家乡的变化,谋生了回馈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想法。
结合自己熟悉制衣行业的特长和农村闲置劳动力丰富、通村公路方便的优势,2018年初,刘小康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县、镇、村三级帮助支持下,在自家土地上修建了厂房,成立了威远县康婷服装加工厂,并从外地购回50台缝纫机,开始了自主创业。
工厂办成之后,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以及县就业局纷纷在人才、技术、资金上给予刘小康许多支持和帮助。
康婷服装加工厂的主要经营模式,是将剪裁好的布料制成成衣出口国外。因刘小康做事厚道,制作的成衣质量好,受到了厂家的信任,成都某服装公司给他签订了长期的合同;不少村民都喜欢到他的厂里上班,甚至不少邻村的人也闻讯而来。
共同致富, 彰显榜样力量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从贫困户成为致富能手的刘小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刘小康开办的制衣加工厂,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让村民每月在村里就能挣到2000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一到农闲,康婷服装加工厂就忙碌起来。服装加工厂的成立,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务工。许多村民表示,是刘小康把他们从麻将桌拉到了生产线,不但增加了收入还改变了大家的精气神。
刘小康通过农民夜校、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等平台,每月义务为村民们授课,既传授缝纫技术,也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鼓励村民们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创造美好生活。
刘小康的服装加工厂已进入正轨,他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当上老板的刘小康成为了兴家村村民口中称赞的“家庭能人”、家乡好人,他正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兴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告诉记者:“刘小康被评为2018年首届‘四川省脱贫榜样’、内江市2018年度‘返乡创业明星’。目前,全村有5家返乡创业企业,带动了兴家村及周边500多人就业,他们正带着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新闻推荐
检查水库大坝检查食品安全日常巡逻◇全媒体记者黄德文/图当前,威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县委、县政...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