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李南晖到任威远,次年募资开修的东桥和北桥,耗时十余载。在此期间,李南晖又发现县城无城墙可固,一幅颓败景象。于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春三月,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开工兴修县城(城墙)。
有一天,李南晖到现场巡查,见到城墙已有半人高,很是欣慰。他走到一段新砌的城墙前,情不自禁地抚手一摸,没想到石沙纷纷落下。这段城墙还是县城余翰林家包工。
原来,余家见县太爷发出的布告,知道城池修建非小工程,自然也能挣下不少银子,于是就包揽下其中一段。为了免除长途运输的花费,就用附近所产的劣质泡沙石代替青石,心想时间一长长上青苔,谁能看得出区别呢。
万万没想到,这县太爷一来,不光是看,还用手摸。这一“审”石头,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李南晖虽然心里很恼,却并没发怒,只说:“没有想到你们翰林家也会办这种事。难不成要从这城墙上扒层皮下来?”余家管事赶紧回去向余老太爷汇报。老太爷满不在乎,“送上些银子,此事自然无虞。”
第二天,就有人前往拜访李南晖,送上银两。李南晖言:“吾若收之,有负圣上之托,有负百姓之望。不如,尔等将其捐作修城之资,行为可嘉。”
此事一传出,前来捐资者众。从此,再无人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李南晖随后于西门建碑亭一座,“晒”出县城兴修起止时间、长宽高尺寸及用工、钱币花费明细,既保证了城池修建的质量,也让参与修建的人和官员接受监督。
正因为李南晖的清廉正直,威远县城在建成后赢得了当时“蜀中第一城”的美誉,至今该县仍保留有古城墙523米。
本报记者 邵明亮 整理
新闻推荐
登记信息(记者徐静)2月2日,威远县委书记、县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于进川到新店、向义、严陵、新...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