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江 今日资中 今日隆昌 今日威远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今日威远 > 正文

讲内江故事 传内江声音 聚内江力量

来源:内江日报 2019-11-08 06:57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 唐中明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德 摄

记者 黄正华 摄

记者 王斌 摄

记者 王斌 摄

编者按:

有人说,记者是一支笔,记录当下的发生;也有人说,记者是一盏灯,点亮人间真情。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信仰。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一线采访,用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于职守,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今天,是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推出这组策划报道,聚焦内江日报社新闻一线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关于这个职业的责任和荣耀,感受他们每一次精彩报道背后的辛勤汗水和艰苦付出,体会他们为党的新闻事业无悔奉献的赤诚青春!

内江日报社时政部:

讲好新时代内江发展新故事

内江日报社时政部承担着全市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策划稿件的采写任务。如何改进党报时政新闻报道,让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一直是时政部全体编辑记者努力的方向。

值此第二十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时政部部分记者深情讲述了在新闻采访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以此庄严承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悟性、有能力,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讲好新时代内江发展新故事。

从新闻报道感知内江温度

我是时政部记者段春秀。2018年2月,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

他与我同岁。记住他名字的时候,是在威远县殡仪馆,当时,正在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是在执行火灾搜救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消防员吴俊寰——最美的逆行者。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他的骨灰就要被送回广元老家,在上高速路前,威远上万名干部群众为他送别。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当时,一名小朋友在送别时说了一句朴实的话,让我很感动:消防员都是很勇敢的人!

作为一名记者,我能为素不相识的他做些什么?只有用笔记录下他的故事,让人永远感激像他一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内江好人。那天,我写了一篇报道叫做《他用生命感动两座城》。

许多采访对象身上的闪光品质和人格魅力,感染打动着与他们零距离采访接触的记者,记录真实,书写感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直抵每一位受众的内心……这就是我们记者的职业风采和责任担当。

一次特殊的“旅行”

我是时政部记者兰萍。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我有幸成为了首趟成渝高铁的“旅客”。

一名特殊乘客让我印象深刻。周安晋,老铁路人,1985年以来,他主要负责成渝铁路上慢车的管理工作。车况差、时间长、客流大,是当时铁路交通的一个主要特点,每小时30~40公里的车速,需要17个小时才能从重庆到成都。而今,内江市民只需4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成都或重庆。

“高铁让我们感受到了发展的速度。”周安晋对最高运营速度可达每小时380公里的高铁表示惊叹,更对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

这次“旅行”中,我采写了《记者体验:喝咖啡看杂志,旅途短暂又愉快!》《铁路人的自豪:从17小时到1个半小时》两篇稿件,不仅是为了向读者宣告这件事,更想让更多“周安晋”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为祖国发展而骄傲。

从业十年,我见证了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无数个第一次。我很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并将不忘初心,怀揣使命和理想,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用不同语言传播好内江声音

我是时政部记者刘颖。2019年5月17日,张大千博物馆开馆,来自海内外的嘉宾齐聚内江,其中也包括博物馆的设计师团队。开馆前2天,我接到通知要采访西班牙设计师贝娜蒂塔·塔格里亚布。

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大学学了4年西班牙语,自从回到内江,就很少有用到的地方。激动的我,当晚便拟好一个西班牙语采访提纲。遗憾的是,最后临时变成了英语邮件采访。

真正用到西班牙语,是在2019“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内江市国际合作产业推介会上。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余名外宾到内江参观考察。一路上,通过对墨西哥尤卡坦州政府副秘书长、州长特使维克多·雨果·罗萨诺的交流采访,得知了他对内江的印象和未来合作的计划,同时我也向他介绍了内江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发展情况。

随着内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内江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魅力。作为新闻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学习新本领,用不同语言向世界各国朋友传播好内江声音。

(记者 段春秀 兰萍 全媒体记者 刘颖)

内江日报社社会民生部:

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内江日报社社会民生部围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保障做文章,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反映各项民生事项,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和关怀;收集群众需求,排解群众困难,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心声;为群众关注的社会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社会问题、法制案件、法律服务、突发事件发声,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在洪灾、地震、泥石流灾害现场,在深夜、凌晨的突发事件现场……都有我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我们专业而不失温和,我们严肃而不失活泼,我们俯下身、沉下心,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见证,用情记录!

记者在现场向你报道

我是社会民生部记者高波。

2004年,沱江受上游化工污染,内江全城饮用水紧缺。内江消防官兵不辞辛苦来回奔波自贡和内江两城之间,为民取水、送水,我一路同行,看到并感受到了内江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实际行动和坚定信念。

2007年,隆昌发生特大洪灾。一个个镜头集纳的组图,忠实的记录着隆昌广大干群在各方支援下,满怀信心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9年宜宾地震发生后,内江都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援力量驰援灾区。

在现场,我目睹了内江派出的心理专家在绵阳市区开展心理慰藉时采取的各种有效疗法;也见证和记录下内江救援官兵在芦山龙门开阀放出“第一桶”生命水,令受灾群众欢呼致谢的感人一幕;还有在宜宾通往底洞镇的盘山公路上,内江救援力量雨夜抢通道路的艰辛……

无数次奔赴现场,我用文字和镜头真实地记录下眼前发生的一切,一次又一次的突发现场采访,让我成长,也为我的人生注入了挑战一切困难的力量;我也用最人性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

节日里,我与公安民警一起坚守

我是社会民生部记者曾利军。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我前往内江市看守所采访了一个带着孩子和母亲坚守岗位的管教民警,她叫阳清伟。

“娃儿还在哺乳期,身体又不好,也不吃奶粉,所以我只好带着他来上班。”阳清伟说,她不仅要带上7个月大的孩子,还得带着母亲,在她工作时,母亲就在外面帮忙照顾小孩。

根据相关规定,看守所的监区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出,而阳清伟在上班期间,也不能随意出入,担心孩子中途饿了要哭闹,她每天上班都会带上两个馒头,待孩子饿时,让母亲用开水泡馒头喂孩子吃。

2019年春节期间,内江经开区寿溪派出所社区民警邓永平用脚步守护辖区安全防线,我跟随他,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他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守护安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坚守,才换来当下的太平盛世。

而作为一名记者,我与公安民警一样,坚守岗位。不同的是我扛着相机,他们别着警徽。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为平安内江建设做贡献。

我和社区干部一起创卫

我是社会民生部记者黄俊钦。11月5日清晨,天色还未亮,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贞茂已匆匆行走在路上,她要赶在上班前将辖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走访一遍,确保在新的一天里,市场内没有占道经营、垃圾堆砌等卫生乱象。

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每天从早到晚,廖贞茂的身影都活跃在创卫一线,双休日、节假日基本无休,有时连午休时间也在办公室梳理材料。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加之休息不足,42岁的廖贞茂在今年2月查出大脑蛛网膜囊肿并压迫听觉神经,导致听力严重受影响。念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正值关键的攻坚时期,她毅然拒绝医生建议,选择保守治疗,带病回到岗位。

廖贞茂“发扬埋头苦干精神,狠抓落实创卫工作”的先进事迹赢得众人赞许。在举全城之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内江,廖贞茂绝不是个例。

自2018年8月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报道以来,我亲眼见证并记录着“廖贞茂”们的事迹,也与他们一起,感受到内江正向着国家卫生城市不断靠近,向着“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疏朗开放、灵秀博雅”滨水宜居大城市大步迈进。

对此,我感觉很荣幸,因为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我是社会民生部记者黄俊钦。(记者 高波 曾利军 黄俊钦)

内江日报社特稿文摘部:

心中有深度,笔下有力度,文里有温度

内江日报社特稿文摘部关注社会热点现象,聚焦百姓身边大事小事,剖析现象背后的前因后果。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我们出现在各个大型活动、热点事件现场,负责深度稿件、系列报道等类型稿件的采写和编辑。

我们时时上山下乡,抗洪抢险;我们常常无假无休,挑灯夜战。我们心中有深度,笔下有力度,文里有温度,用冷静的笔触表达出激情的关注,记录下城市的发展轨迹,传扬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急难险重,我们迎难而上

我叫袁亮,来到内江日报社工作已有两年。两年间,最难忘的当属每次做应急报道的现场。

2018年7月12日,资中遭遇30年来最大洪峰,第二天8点左右,我被安排到资中进行现场网络直播。从早到晚,我先后赶赴水南镇、板栗桠镇等十余个点位,共发回30余条视频和图片稿件。其间,因为要在各个点位来回奔跑,直到直播关闭时,我才在资中县城吃了一碗面,然后又立刻赶回报社写稿。

今年7月22日,威远县高石镇大湾村遭遇暴雨,一处水渠被冲垮。接到采访任务时已是黄昏,我正在从隆昌回内江的路上,随即转道,与另一名同事赶赴威远受灾现场,到完稿回家休息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而最近的威远5.4级地震,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震中……

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记者接近现场的程度。每一次应急报道,我都要与时间赛跑。可当看见直播平台上过百万的点击量,读者们纷纷留言鼓励时,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即使再疲惫,也感觉非常值得。

凉山扶贫,我们共同的牵挂

我叫张小丽,这是我记者生涯的第六个年头。“一个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四季无休”,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今年2月3日,除夕前一天,我接到任务,要去采写返乡援凉干部苟海燕家的团年饭。苟海燕是东兴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去年6月,他响应组织号召,远赴凉山州参与精准脱贫综合帮扶工作。当时,他的小女儿则刚出生不久。

这一次团年饭,是夫妻俩阔别半年多以来第一次团聚。

苟家人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张小餐桌,老少五口人,聚在一起,便是团圆。坐在一旁的我,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带着这样的情感写出来的稿子也饱含深情。

同样与凉山有着不解之缘的,还有我入职4年的同事姜晓凤。

2018年6月,内江从全市各行业选派了186名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员,派驻凉山州10个深度贫困县。作为联系采访该项工作的记者,姜晓凤时刻关心关注着这个群体,并两度跟随帮扶干部去凉山采访。

今年10月下旬,姜晓凤再次到凉山州深度贫困县越西县采访,从内江到越西,行车时间超过10个小时。采访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路上,在旁人悄然入睡时,她依然抱着电脑写稿,但也多次因为晕车而停止写稿。为了第二天能够安心投入采访,到达驻地后,她将闹钟设置到了凌晨4点,在出发采访前,完成了那篇因晕车而中止的稿件。

不改初心,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叫丁洁,在记者岗位上已奔走了十年。

2018年9月18日,我接到任务,去资中采访一条“青年被拐28年后回乡与父母相认”的新闻。

天下着雨,路很湿滑。我开着车,载着同事一起直奔资中高铁站。在那里,我含着泪拍下归家的孩子和亲人抱头痛哭的场景,也感觉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灌注了情感。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事件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悲喜和欢呼。当天晚上,我还跟着采访对象驱车40公里奔走在蜿蜒的山路,赶回村里的老家……那天,我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钟,在12小时的持续亢奋之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撼,连夜写下了《 风雨寻亲路: 孩子,我们终于找到你了!》一稿,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

十年里,我采访的很多新闻,都会让我现场飙泪。泪点低也好,容易感动也好,在我看来,记者,用冷静之笔记录之前,首先需要以激情之心关注。用情写出来的稿子,才可以力透纸背,才可以体现出一个记者的情怀和温度,进而体现媒体人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使命与担当!

(记者 丁洁 张小丽 姜晓凤 全媒体记者 袁亮)

内江日报社县区部:

用脚步丈量内江这片热土

14年前,内江日报社成立县区部,先后数十名记者进入县区部,在这里学习、进步、成长。我们带着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行走在内江这片广袤丰沃的大地上,主要负责县(市、区)的时政新闻、重大活动、专题报道、重大策划等。

四区两县一市,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都留下了我们县区记者坚定的足迹、闪光的青春。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与村民群众拉家常,了解民间疾苦、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我在东兴的十四年

我叫钟雨君,2005年上半年,报社成立县区部,我开始成为驻东兴区的记者。一晃14年过去,我记者生涯的四分之三时间,都奔波在东兴这片土地上。14年来,东兴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有幸成为了东兴前进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说实话,刚接到任务时,“东兴”对我来说,就只是一个地名,对于她的一切,我一片茫然。

14年来,我亲眼看着东兴区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连通东西南北;我踏遍东兴区的每个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坐过摩托车走泥泞烂路,坐过车在坎坷土路上晃荡让头碰出包来;还曾经有过头天下午出门从安岳绕行,晚上住在乡镇,第二天下午才绕行回来的经历。

现在的我,已成为朋友眼中的“东兴通”,从特色产业到旅游景点,在东兴的“吃喝玩乐”都主动找我咨询,有时候在东兴区开车找不到路了,也打电话找我解决。

曾经我有个顾虑,一直驻在一个地方,会限制自己的认知范围,可是这14年的时间告诉我,只有定下心思,花时间懂一个地方,才会爱上一个地方,我与东兴,正如此。

我与城南新区同成长

我是县区部驻市中区记者李乐。10年来,我奔走于市中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纸笔、镜头记录着这里城乡的巨变、百姓的生活,讲好市中区故事,传播好市中区声音。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市中区人,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会让我内心激动,更不愿错过用纸笔、镜头将其记录下来的机会。

2013年底,市中区委、区政府将城南新区作为市中区的“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强力推进,也正式吹响了城南新区开发建设的冲锋号。

也就是从那时起,“城南新区”成为了我笔下、镜头中出现频率颇高的字眼、画面。

从新区规划到征地拆迁,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从项目施工到竣工……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每前进一步,都是我新闻写作的源泉。

从早期入驻的金科集团、神州天立集团,到世界五百强碧桂园、新华集团、商业航母新城吾悦广场纷纷入驻,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伴随着城南新区的发展,我的新闻写作能力也在一次次现场新闻、突发新闻、纪实类新闻等采访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未来,我将继续做好这座新城崛起的见证者、记录者。

“记者”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我叫胡信柯,在县区部工作已经5年了。5年来,我在这里学会了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记者,感受到记者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这份责任与担当,在今年威远5.4级地震发生的时候,让我体会尤为深刻。

2019年9月8日6点42分,当时我和孕妻正在全安的岳母家,睡意正浓。突然一阵摇晃,第一反应是地震到来,赶紧搀扶妻子离开危险区域。在逃离民房的刹那,一块墙皮脱落砸在妻子不远处,每次事后想起,我都一阵后怕。

正当我们准备开车回内江时,报社的采访安排来了,让我就近在全安镇震区进行采访。当时,我有一瞬的左右为难:一边是怀孕的妻子,作为丈夫,我没有理由离开;一边是身为记者的职责担当,在这样的紧急情况前,我必须挺身在前进行采访,让市民及时了解震区情况。

好在妻子看出了我的犹豫,让我好好去采访,不要担心她。在送她上车之后,我立即展开现场采访,并很快向报社发出了来自全安震区的第一条新闻。

(记者 钟雨君 李乐 胡信柯)

内江日报社专刊部:

我们永远在路上

五年前,内江日报社专刊部成立了。主要负责《内江日报》专题报道、策划稿件的采写、编辑、组版和《内江晚报》房产周刊、财经周刊、汽车周刊、健康周刊、生活周刊、教育周刊的采写、编辑、组版以及新媒体相应平台栏目稿件的采写、编辑工作。我们用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为广大读者呈上实用的新闻报道。

五年后,内江日报专刊部全体人员依然在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坚定作为新闻人的职责担当。

处处留心是新闻

我是专刊部记者邹明。2018年1月底,我因采访“如何品茶”的生活稿子来到某茶楼。

“你们的老板在吗?”“老板不在,他父亲徐爷爷刚从南极洲回来。”服务员礼貌地回答,并迅速联系到徐爷爷。

采访中,总有趣事和惊喜。我本是来采访“如何品茶”的,却意外发现这位快乐的八旬老人的故事更值得分享。

老人名叫徐光荣,非常乐观且喜欢挑战,骑车、打乒乓、徒步、旅游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多年来,他游遍了欧洲40多个国家以及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最惊喜的是,徐光荣老人记忆力特别强,每每走过的地方,都会如数家珍地说出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

人们常说,处处留心是新闻。听着徐光荣老人的旅游故事,仿佛跟着他饱览世界各地的风光,如诗如画,“如何品茶”的事忘到脑后。于是,有了无心插柳的稿子——《奇迹!内江80岁老人南极旅行》。

稿子在内江晚报上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内江多位喜欢旅游的市民来电话,希望拜见徐光荣老人;省级多家媒体也紧跟着对他进行了采访。

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我是专刊部记者蒋金凤。5年记者生涯让我明白,只有提前准备、深入采访,才有可能写出有温度的新闻故事。

为写好内江移动的扶贫故事,我深入贫困村3次,先后采访了村干部、村民、农业技术员等十余人。稿件刊发之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内江移动公司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我,称这次报道写得很好,得到了四川省移动公司的肯定。这样的认可,让采访和写作的苦,瞬间被遗忘。

2018年10月,为写好返乡创业稿件,我连续半个月奔波在全市各大企业之间,深入采访企业返乡创业的故事,花费了一个星期时间来整理资料、撰写稿件;因报道37年来最大洪峰过境内江,整天坚守在沱江边,第二天跑了五六个受灾地方;还曾在一天内完成内江日报一个版的采写报道;为在最短时间把稿件传回单位,在汽车上也在写稿件……

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用镜头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用文字去传递社会的正能量,用爱心和真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煎熬的36小时

我是专刊部记者伍雪梅,从业6年,我深知记者不是每天光鲜亮丽地采访,也不是举止优雅地提问,更多的时候是餐寝不定、熬夜加班“撸稿”。

2018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专题采访任务,版面为日报整版。而此时,家中未满周岁的孩子还发着烧,我心里就想着“推掉吧”。但话语未出,电话那头说,“你稿子来得快,拜托了”,推辞的话,顿时就说不出口了。

这是一篇关于农信系统支持春耕生产的综述稿,根据安排,要在两天内跑完各县(市、区)五家金融机构和若干个农企。

跑单位、走基层,采访终告一段落。因时间紧迫,组稿只能在夜间。那晚孩子病情加重,喂奶、抱睡、哭闹不断,只能用碎片化的时间写稿。天亮后,把孩子送到医院住院,我回到家继续未完工的稿件,直到中午,稿件终于完成,也如期刊登。

稿件刊发后,该单位领导联系我说,非常感谢我,稿件写得很好,还受到省农信社表扬。那时,我已经36个小时没合过眼,正在病房里照顾孩子,虽然疲惫不堪,但得到认可,让人倍感窝心。

记者生涯中,记不清有多少个熬夜赶工,虽平凡又平淡,但愿自己眼里有光,心里有暖,那份光、那份暖,来自对职业与自己的认可与荣光。

(记者 邹明 蒋金凤 伍雪梅/文全媒体记者 黄德/图)

内江日报社摄影部:

用镜头记录内江的每一个难忘瞬间

内江日报社摄影部负责市委主要领导活动、市内重大会议和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图片拍摄、收集;负责全社所有媒体资料图片的拍摄、提供;负责《内江日报》《内江晚报》相关图片专版的组稿、组版;承担新媒体各平台相关图片稿件供稿工作。

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行走在甜城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内江的发展变化,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我们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震时在福建 当晚已到震区

我是摄影部记者王斌。今年9月8日早上6点50分左右,朋友圈一连串的消息让远在福建休假的我揪起了心——威远县发生5.4级地震。

“关键时刻,我却不在现场。”看到同事们一个个奔赴采访一线,我心里焦急万分。坐在机场候机楼,我不停地翻阅手机了解救灾情况,其间,收到新华社四川分社编辑向我约稿的信息。我只得迅速与同事取得联系,请他第一时间向新华社供稿。

“尽快赶回去!”从福建到重庆,从重庆到内江。一路上,我满脑子都是地震,都是采访,“第一现场虽然错过了,但不能错过这一重大新闻。震后第一夜定是个不眠之夜。”我一路构思着回到内江后的采访。

当晚8点过,我终于返回内江,并迅速回家背上相机,与朋友一道驱车赶往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临时避险点。在了解了灾后安置情况后,我立即进入拍摄状态,搭建帐篷、发放物资、巡逻值勤……一个个瞬间被收入镜头,并将照片传回内江日报社移动采编平台。

凌晨,白天的喧嚣散去,夜空多了一分安宁。有过汶川地震拍摄经验,我意识到——越是重大新闻,影像表达越要与众不同。我不停地在避险点来回走动寻找画面,终于抓取到“坦然面对地震,震后生活有保障”这一决定性的瞬间。

“尽快把照片传回来。”凌晨一点过,接到值班编委电话,我迅速赶回家中挑选照片、撰写文字,从而使这组图片第二天见报,让众多读者知晓了震后第一夜的不平凡。

休息了3个多小时,9月9日早上7点过,我又来到该避险点,记录下震后第二天全安镇中心小学开课的情景,向读者传递灾后恢复正常学习的情况。

2019年9月8日,这天已成为许多内江人深刻的记忆,抗震救灾精神也将成为内江人民永久的财富。

那一夜 我用相机记录暴雨

我是摄影部记者黄正华。今年6月15日晚,内江市遭遇暴雨天气,城区多地积水严重。根据报社统一安排,我独自驾车赶赴城区易受灾点进行现场报道。

出发前,我带好雨具和充电宝,做好长时间“战斗”的准备。在赶往受灾点的路上,雨势不减反增,大雨倾盆而下,我将雨刮器调到最快的挡位,仍然无法刮净狂泻的雨水。赶到指定地点后,我靠边停车,拍下了车窗外暴雨的情景,通过移动采编设备向后台编辑发回了第一条视频消息。

等到雨稍微小点之后,我又驱车来到大千路与东桐路的交会处。此时,道路两边的雨水已经积流成河,湍急的水面几乎与绿化带持平,正从地势高的地方泄向甜城湖。我小心驾车趟过积水路面,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地带,拿起手机,带上伞帽向积水区冲去。由于雨势太大,位于大千路人行通道上的井盖被倒灌的雨水冲开,仿佛沸腾的“开水”从洞口喷射而出,窨井盖随着喷出的水流上下跳动。我小心翼翼地拿着手机蹲在地上,记录下了这一景象。

拍完视频后,我才感到身上流淌的凉意,原来雨水已经顺着伞帽打湿了衣裤。来不及多想,我打算涉水趟过积水路面,拍摄狂奔的水流。谁知两脚刚踏进去,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力,几乎无法站稳。一个趔趄后,我赶紧调整好身体姿态,扎着马步慢慢走上人行道。虽惊魂未定,但我仍坚持使用低角度拍摄了雨水快速流入甜城湖的场景。回到车内,我将拍摄好的视频加上编辑好的文字发回内江日报社移动采编平台。此时,已经是晚上11点过了。

经过全体记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最内江”第一时间推送了暴雨消息,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及时的报道。

(记者 王斌 黄正华)

内江日报社周末部:

耕耘“后花园”,传播内江优秀文化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多年来,内江日报社周末部全体新闻工作者坚守“内江日报·大千周刊”和“内江晚报·大周末”两大“后花园”,立足本土文化、文学、文史,挖掘内江文化内涵,用笔尖、镜头记录着生活里的那些美好,也记录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城乡变迁。

要闻、副刊、遗韵、休闲、健身、旅游、美食、镜头……这些版面讲述了内江名人及普通百姓故事,展示甜城内江的文化底蕴和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角度折射出时代的色彩,用更温情更细腻的方式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感动:手艺人的坚守故事

2018年初,报社策划寻访全城具有特色的美食,周末部负责采写面食文化。

内江牛肉面已报道过多次,新突破很有挑战性。记者首先找到烹饪大师杨国钦,从他的口中了解到内江面食文化历史和传承,并请他介绍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内江面馆。随后几天,记者每天天不亮便从家里出发,先后走访市中区民族路、北街、临江小区菜市口等,采访了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寡妇面、口碑极佳的回味面馆、销路畅通的手工面坊等。

那些天,记者了解到面坊老板凌晨3点就为一天生意忙活的酸甜苦辣,也从手艺人的匠心独具、认真细致中,了解到内江面条美味爽滑、得以享誉全国的真正秘诀。在与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层食客攀谈中,更了解到内江面食文化经久不衰、越发繁荣的故事。

从面文化起源到如今繁荣的市场,通过描述食客、面老板、厨师等眼中的内江面,一篇三千多字的通讯完成。后来,这篇文章被评选为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奖二等奖。

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手艺人的匠心值得学习。在这座城市,周末部还报道了手工毛笔传承人朱晓胜、陶艺匠人李佑荣、八旬微刻老人高迅波等,不断挖掘、传承着本土文化。

见证:名人名家的家乡情怀

内江是书画之乡,薪火相传,人才辈出,这些人身上闪耀着吃苦耐劳、好学求进的精神,一直是记者追踪报道的对象。

2018年春节,外出的游子回到甜城。记者联系到回乡名人——著名画家刘亚明、世界跳水冠军邱波以及演员陈西贝。与刘亚明一起参观张大千美术馆,看画展,了解他眼中内江的变化,听他讲述从内江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走进邱波家中,通过采访邱波本人以及他的亲人、朋友,了解到出身工人家庭的邱波,从7岁开始刻苦练习,以拼搏精神在奥运会上绽放光彩,用艰辛坚持换取世界体坛优秀成绩。演员陈西贝回到内江,连连为家乡变化称赞,她走访大千园,看张大千博物馆等,表达为家乡倍感骄傲的情感。

这次采访使得春节格外有意义,每位名人身上的优秀品格对记者而言都是榜样激励。

后来,记者与刘亚明等人取得了更多联系,跟随刘亚明到威远采风并报道,感受名人对家乡的眷恋。通过文化名人,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内江声音。

聚焦: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杨祖垲曾在资中县文化馆工作数十年,在此期间,他先后报批了3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计、修缮、异地搬迁保护了不少大型古建筑。获得过“四川省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船城文化名家”等荣誉称号。1994年退休至今,没有停止保护文物的脚步。

为了解他的故事,记者前不久与内江市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一起前往资中,走进杨祖垲家中。

采访那天正是雨后,一条小巷子延伸进杨祖垲工作的房屋,屋门口路面湿滑,屋内十分破旧简单,几乎全是书籍、字画。他展示了搜集的文物资料,并坚持带记者等人走访文武二庙,讲述古文物历史价值以及保护故事,虽然年迈,但谈起资中文武二庙的一件件摆设,提及重龙山文物保护,他激情澎湃……

在内江,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有许多,在他们身上,记者编辑看到了岁月的沉淀、奉献者的风采。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支持,周末部的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全媒体记者 李静)

内江日报社融媒中心:

线上线下,我们携手走向远方

在这个技术与网络共襄盛举的年代,新形式下的媒体融合发展势不可挡,而打造适应变革形势的融媒中心,从办报纸到运维融媒体矩阵,便是内江日报社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内江日报社融媒中心由融媒新闻部、融媒应用部、融媒影音部、融媒推广部4个部门组成,共有45人。作为四十五分之一的我,很荣幸也很愿意,在第20个记者节到来的今天,和大家分享我们的2019年,分享我们这群新媒体人匆忙却又富有朝气的无悔青春。

我们从未缺席

2019年,我们通过40余个平台,每天24小时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向用户推送他们关心的、需要的最新优质资讯。内江市“两会”,关注红利政策,聚焦民生改善,我们在;“蓉欧+”东盟国际班列鸣笛启程,内江打开“南向开放大通道”,我们在;内江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开幕,献礼祖国献礼家乡,我们在……

2019年,“海峡两岸张大千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暨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中,我们以图文、视频、航拍、抖音、VLOG、VR、直播等形式,通过报社全媒体集群及第三方平台,对活动进行了持续报道,这场跨越世纪的“艺术对话”引来超过2700万网友关注与参与……

2019年,微信公众号最内江推文《刚刚,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公布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草案)——》单篇阅读量突破26万……

寒暑更迭,我们迎来送往,一个又一个被打上“2019值得纪念”的标签,这些片段像一卷卷菲林胶片在脑海中被不断扫描、放映,令我们落泪、激动、振奋……

内江一定会更好

9月8日早上6点42分,我在睡梦中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1分钟后,值班同事在工作群里确定是威远地震。我立刻赶到办公室,已经有好几名同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新闻部根据记者和权威渠道传回的信息编辑推广;应用部开始为直播搭建平台;影音部派出摄像记者赶赴现场,后期编辑抓紧时间整理记者、热心市民发来的视频……就这样,一篇篇图文视频稿件及时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最内江、微博微内江、手机客户端i内江、内江新闻网等融媒平台发布;我们开通直播,几十名记者分赴一线发回现场报道,为市民和网民传递灾区的最新情况,传递党委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强有力的声音和行动。这一做,就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当记者告诉我们,当天的采访暂时结束,在往回赶时,我们才敢歇下。

灾后重建,我们又和记者同事们一起,关注灾区的点点滴滴,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让人欣喜的变化,我们坚信,内江,一定会更好!

我们和我们的祖国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个日子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10月1日早上7点,我和影音部的同事分成两组,分别到大洲广场和威远县龙会镇拍摄升旗仪式,新闻部和应用部的同事也早早到位待命。8点30分,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升旗手踏着正步向升旗台走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当鲜红的国旗被抛向天空舒展开那一刻,当广场上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行少先队队礼、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深情凝望的那一刻,我的心似被温柔的手掌抚过,再轻轻托起。国旗升至旗杆顶,全场合唱《歌唱祖国》,我的眼睛已饱含热泪,来不及更多地感动,我拿起摄像机,拍下全场观众挥舞手中小红旗放声歌唱的画面……

成绩也是一种见证

说起内江日报社融媒发展,总绕不开一个又一个令人“骄傲”的殊荣,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新媒体优秀案例奖”“中国报业创新项目二等奖”“四川十佳政务微博”“四川十佳城市政务微信”“四川十佳市(州)政务新媒体账号”“四川市州宣传系统十大政务微博”……我们骄傲,不是因为奖杯奖牌堆砌的成绩,而是因为这些荣耀都是同事们在无数个昼夜交替的战场用汗水赢回的,是融媒时代新闻人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次信息变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但,哪怕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我们仍将满怀炽热深情,肩负融媒新闻人的使命,继续前进。(全媒体记者 黄草)

新闻推荐

威远:实施“五大行动” 推动产业强县

9月5日,内江威远相关人员会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无花果产业联盟,组成代表团赴克罗地亚申办并成功竞得2023...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好习惯 好人生2019-10-26 02:42
评论:(讲内江故事 传内江声音 聚内江力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