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远县的母亲河——清溪河畔,矗立着一段古城墙,青石垒砌的墙面苍凉而厚重,累累苔痕诉说着往事。
威远古城墙始建于明,重筑于清。自乾隆三十三年重建算起,已历时250年,至今仍存留523米。人们在感慨这一建筑奇迹时,更念念不忘当年威远知县李南晖的清廉之举。
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威远知县。他发现县城无城墙可固,于是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开工兴修县城(城墙)。
相传有一天,李南晖到现场巡查,走到一段新砌的半人高城墙前,伸手一抚,石沙纷纷落下。李南晖立刻唤管工程的前来相问,仔细一看,这人正是县城余翰林家的管事。
原来,包揽下其中一段城墙工程的余家,为了免除长途运输花费,就用附近所产劣质的泡沙石代替青石,原想时间一长,长上青苔,就看不出区别来,没想到李南晖不光是看,还用手摸,这一摸,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管事回去禀报,余翰林第二天便派人带着银子悄悄拜访李南晖。李南晖当场拒绝:“吾若收之,有负圣上之托,有负百姓之望。”随即话锋一转,“不如,尔等将其捐作修城之资,行为可嘉。”
此事一传出,前来捐资者众。李南晖随后于西门建碑亭一座,晒出县城兴修起止时间、长宽高尺寸,及用工、钱币花费明细。
他的这一举措,保证了城池修建的质量,让当时的威远县赢得了“蜀中第一城”的美誉。
本报记者 邵明亮 整理
新闻推荐
(官勇)9月25日,市国土资源局督导组到威远县国土资源局,督导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督导组先后到山王镇、严陵镇两处违法用地...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