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内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专家学者,就地方史志编修与利用开展专题调研协商。
当委员们步入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文化陈列馆时,仿佛推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古朴大气、宁静典雅的陈列馆里,民俗博物馆、四方村村史馆、无花果文化馆错落有致,通过陈列当地历史民俗和无花果产业文化的相关图片和实物,让人了解当地的优良传统,亲身感受富裕和谐的乡村梦。
“这些具有历史印记的东西太让人怀念了。”来到民俗博物馆,计划经济时代的布票粮票、水车、草鞋机、印章、工分簿、小人书等物品,石坪山歌、牛灯舞、火龙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图片等吸引了委员们的眼光,唤起了大家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劳动、娱乐等片段的回忆。
走进四方村村史馆,一个个关于历史变迁、科学发展、盐商文化等的展板,再现了四方村村民拓荒创业、致富奔康的历程。看着眼前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王明清委员感慨:“小小的村史馆浓缩了四方村的发展史,也向世人展示着村庄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氛围,更有一股力量激励大家奋勇前进。”
作为“中国无花果之乡”,近年来,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1万亩,在四方村已建立起西南地区最大的无花果科普示范基地。村民们不仅自己种植无花果,还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在无花果成熟的季节,村民光是为合作社摘果子,一天就有100多元的收入。
陈列馆内专设无花果文化馆,展示无花果的发展历史、药用及食用价值,威远无花果产业发展状况等,向参观者宣传和推介威远的特色产业。这些充满历史与特色的展示,让委员们对地方史志编修有了更多的思考。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方志的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群众,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在随后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何兵委员对陈列馆的修建赞不绝口。她认为,像这样的陈列馆将文字的表述变得立体、生动,让人对一个地方某一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一目了然,甚至如同身临其境,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
何兵的发言引起了杨忠委员的共鸣。他建议,通过建立数字方志馆、加快地情信息网站建设等措施,提高地方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让地方志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地方的“精神名片”。
魏红锋委员提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始终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录内江历史,确保编修史实全面、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检验。
“地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我们一定要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陈玉春委员呼吁,各级政府要关心地方志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地方志工作者要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参加调研的内江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建有表示,将充分吸纳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和改进史志工作,奋力推进全市史志事业新发展。
□陈梨媛 本报记者 张诗若
新闻推荐
威远县高石镇藕塘村彭朝河跟着儿子进城生活,每当有人说“该你享福了”时,彭朝河都会回敬一句:“有福也不能坐享啊!”8月6日,笔者见到他时,他正站在滚烫的街面清扫垃圾。◇唐兆权文/图一...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