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捏着手头的汇总材料,川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劲笑了。
这份材料显示:今年1-8月,川威集团累计生产铁201万吨、钢材191万吨,成品钢全部是钒钢。此外,出厂钢材售价超过2400元/吨,每吨净利润超过100元。在企业的账户上,两年来首次出现了现金流。
两年之前,作为四川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川威经营一度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
绝处求生,一年多来,川威开始频频发力,砍掉了120万吨的粗钢产能,但这不是全部……
降与去:
改高炉、减人力,降三成成本
今年4月,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西北角老厂区的1号高炉重新点火。通过监测,4个月的运行期内,1号高炉能耗比此前下降15%以上,各项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1号高炉也被视为川威降成本的样板。在高炉投入使用前的半年时间里,集团副总经理林建华带着技术人员,改变了炉顶放料设施,扩大通风口、增加送风频率和风速以提高焦煤燃烧率,同时加装降尘装置、配套脱硫设备以减少冶炼过程的污染物排放量……这样大大小小的“手术”有几十处。“除了壳,1号高炉的设备几乎就是全新,均是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川威集团技术部长刘军说。
改造旧高炉只是其中一项举措。
2014年8月起,连界镇西北角的高炉中,粗钢产量被不断压缩——从最初的每个月10炉降到最后的每个月1炉。进入2016年,川威的粗钢产量已基本为零。
在降低管理成本的过程中,川威精简了60%的管理岗位,节约近一半的办公费用。“全口径成本比2014年降低了30%。”林建华说,今年前8个月,每吨钒钢生产费用已经降至1990元。
调与补:
转向产钒钢,还变矿渣为建材
在川威领导层看来,企业要“回生”,关键还是要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锁定在利润和技术含量更高、矿产资源更具本地优势的钒钛领域。
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以往生产粗钢的高炉开始冶炼钒钢。2015年6月底,连界镇炼出第一炉钒钢,当天便有贵州客商找上门来,“1炉1万多吨,纯盈利就达到100多万元。”林建华说,这样的开局让企业欣喜异常。伴随着调结构的深入,到今年8月底,川威每个月加工钒钢超过15万吨,“都能卖得出去,没有库存”。
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川威也在补齐短板。在此前的炼钢过程中,连界镇厂区每年都要产生数十万吨矿渣。为了处理它们,川威每年要耗费上千万元,且基本只能填埋了事。
如何变废为宝?
2014年底,川威开始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及连界镇布局新型墙材生产基地,加工的原料就是矿渣。川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开始,用废渣做成的建筑材料开始上市,“包括万科在内的诸多知名房地产企业都来谈过合作,现在有点供不应求。”
预计今年,包括新型墙材在内的废渣深加工产品,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可实现利润超2000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樊邦平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购热潮来袭,农村电子商务近些年变化转型的措施和效果,在此期间获得放大。记者以当天的交易样本,一窥四川农村电商发展的新特点、新路径。消费买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