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威远县越溪镇发展村境内,蜿蜒的山路两边全是绿油油的柑橘树,树上已经挂满纽扣大小的柑橘,黄见承夫妇正在忙着疏果。
一大片土地里,是今年才种下的柑橘树,现在已经长到二三十厘米高,空气中散发着柑橘树的清香,沁人心脾。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荒山荒地,没人相信几个月后会变成一片果林。
因为在这里辛苦耕耘,让闲置的土地生“金”,黄见承夫妇回乡拓荒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本报记者 段春秀 / 文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正华 / 图
“看到荒山荒地觉得难受,想盘活土地”
越溪镇距威远县城45公里左右,是内江偏远的乡镇之一。黄见承是越溪镇发展村四组村民,和众多村民一样,从当年靠劳力吃饭,到现在靠手艺——种植柑橘吃饭。
由于当地蕴含丰富的煤、铁、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村民靠在工矿做体力活维持生计。近年来,由于政策性原因,越溪镇及周边场镇的小煤窑等相继关闭,“黄见承们”开始外出谋生路。
“有点体力的年轻人,大家都出去打工挣钱,村里的人越来越少……”黄见承告诉记者,他也曾到成都等地的工地上打工,做些木工装饰之类的活,久而久之,原来赖以为生的土地渐渐就荒废了。
“看见荒地荒山就特别难受,我们的土地为什么就不能利用起来呢?”回乡看见村里的荒山荒地,黄见承觉得怪可惜,便想“盘活”土地,在家乡做一番事业。
“荒地也是宝,也能挣到钱”
见到黄见承时,他正和妻子顶着烈日在柑橘树丛中忙碌。黄见承感慨地说:“连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原来的荒山荒地还能用起来……”
黄见承告诉记者,2015年上半年,他们租用大型割草机、挖土机开垦荒山荒地,不到一个月时间,原来比人还高的杂草全部清除,以前荒凉的山地,如今已经充满生机。
“我们家里以前就在少量种植柑橘,现在面积扩大了,收入也要跟着上升……”黄见承介绍,去年,他们100余株柑橘树,产了10000多公斤柑橘,收入五六万元。他说:“土地撂荒当然一文不值,但是只要肯耕耘,荒地也是宝,也能挣到钱……”
“山地有活力,村里有人气”
虽然刚开始黄见承并没有太多种植经验,但他努力学习,有时请教农林专家,有时请教有经验的果农,如今他也是村里响当当的种植能手。他说:“我们这里空气好,土质适合种植柑橘,种植柑橘既能赚钱,还能让荒废的土地用起来,土地‘活\’了,村里也渐渐热闹起来了!”
如今,更多人跟着黄见承种植柑橘,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柑橘树让人欣喜。黄见承对自己种植柑橘树很有信心,他说:“等下一批柑橘树结果了,大家的收入就会更高了!”
“以前村里的土地好多撂荒,现在好了,村里大部分的土地都用起来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里人气也旺起来了……”发展村村支书梁英才告诉记者,仅2015年,他们村里种植的“不知火”柑橘为村民带来了150万余元收入,很多村民在村里就找到工作,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近年来,威远县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威远4677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5个贫困村“摘帽”。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威远的75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近日,记者了解...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