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是你,你会醉心于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吗?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更多的人是通过轻按相机快门,将美景拍成照片或者视频。
■在威远,却有一位86岁的老人依旧手持钢笔,记录着这座城市最真切的发展轨迹。一画,就是60年。
■一支钢笔,一本画册,一份执着。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火热的炼钢场面、辉煌的威远瓷厂,以及烙上时代印记的标志性建筑,浓缩这座城市的“记忆”……
◇本报记者徐静文/图
触动:
热闹集市点燃记录热情
姚觉民老人,是威远县商业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从小就爱好绘画。
只是,那时候家里条件有限,绘画对他而言是个奢侈的爱好。最美好且又苦涩的记忆莫过于,手持小木棍在土地上作画。那时候,画画山水都是很快乐的体验。
上世纪50年代,姚觉民正式参加工作,绘画开始成为他的常规“动作”,他总是用心钻研绘画技巧。
“刚开始用的铅笔绘画,主要是因为钢笔比较珍贵,用铅笔作画没那么心疼,画错了也方便擦涂。”姚觉民说。
1958年6月19日,姚觉民和同事一道到当时的连界场检查物价工作。去时,恰逢当地正在逢场,赶集的人摩肩擦背,热闹的场面感染到了姚觉民。
“连界场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威远的整体经济情况。解放前夕,威远整体经济都比较萧条,生产也不发达。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威远商业开始复苏。我觉得这种时候,就是该画下来。”姚觉民“敏感”地掏出画本,快速作画。
售卖的货品、讨价还价的场景、沿街的屋檐,姚觉民都精确地画了出来,连现场的两座石狮都画得惟妙惟肖。
“边走边画,用画笔记录发展大事件。”梦想的种子一旦在心中发了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姚觉民的画笔和画本成了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煤矿,曾是威远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优势资源。姚觉民创作的素材中自然也少不了煤元素。
在黄荆沟煤矿,姚觉民记录了当时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依次排列的大货车、数以百计的煤矿工人,均诉说着当时的鼎盛和辉煌。
从煤矿到如今的支柱产业,姚觉民都一一画进了册子。在他的画册里,反映着每一次的产业调整。从传统产业到新型产业,他的画作主题都紧跟时代潮流。
川威集团在发展钒钛项目的时候,姚觉民兴奋不已,不顾老迈之躯,颤颤巍巍地登上川威的小山坡上,画出了川威全貌。
每次作画后,姚觉民都会将它们装订成册,小心的保管着。对他而言,画上的一砖一木、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他对威远深深的情感。
执着:
60年只钟情“城市变迁”
记者看到,每本画册里,他都详细记载了时间、地点、做什么事,每幅画都有边框,每个本子都有目录、前言,看得出他对生活的用心和热爱。
上世纪70年代,威远团结渠、芦稿冲、团鱼凼三个水库举行通水仪式,当时的火热场面让很多人至今都记忆犹新。
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姚觉民早早的来到现场,找准有利地形,快速地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画面中的毛主席语录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这三幅作品的线条均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可以看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改革利民皆尽欢,婆城旧貌换新颜。写生赞美新威远,经济升华永自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威远社会事业进入发展的高速时代,一批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在街头、在桥头、在公园里,姚觉民提笔速写,勾勒出大致轮廓,再用钢笔进行细腻刻画。从单一建筑到威远县城全貌,姚觉民的“野心”越来越大,对所见风景都做了精细入微的刻画。
威远汽车客运总站、城市花园、城南邮政银行等后现代建筑,他都有画。唯一不变的是,他依旧坚持用钢笔作画。在他看来,钢笔画简单、方便,看到什么马上就可以画。其次,虽然钢笔画色彩单一,但简单的线条,却再现了威远人的质朴,细细欣赏,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为提升自己的画艺,姚觉民在退休后,还在当地的老年大学进行了学习,天天练习钢笔画,画起画来可以一天都不出家门。
姚觉民说,他不喜欢画意境画,也不爱画山水画,更多的是为现实服务,希望大家看着他的钢笔画,就像看到了曾经的威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帮助年经人了解威远的一些历史。
新闻推荐
(王华李明)为加强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群众身体健康,近日,威远县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威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2016年...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