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威远新闻 > 正文

布衣“大儒”段正元

来源:内江日报 2016-03-13 08:21   https://www.yybnet.net/

在清末和军阀割据的民国时期,威远穹窿山中一介布衣为实现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抱负,在北京设社传授修身治平的儒道思想,大批朝野精英拜师门下。

近年来,我国部分国学专家、教授纷纷撰文称,他是中国现代史上至今鲜为人知的“一代真儒”,阐扬道德真义的“民间大儒”,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孔夫子”。

◇本报记者 熊永志 文/图

站在威远县镇西镇红林村9组山上,山下是穹窿山系中不多见的平川大坝,坝上赭黄色的土地与翠绿的庄稼交错,犹如一帧巨幅风景画。画中,一条源自“大老君山”的小河在坝上山丘间蜿蜒流淌,柔美的曲线组合,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阴阳鱼”太极图。这里与自贡荣县成佳镇接壤,老地名“堰沟坝”,现人们大多称“师尊故里”。

红林村村文书徐利强说,太极图自然天成,若从另一架山上看,图案更完整。除此而外,堰沟坝四周有5座山,每座山峰形似狮子,狮头都朝向山下的村庄。人们称这一景观为“五狮闹堂”。

进入山下村庄,几幢红砖民居中有一排残破不堪的串架房,房前院坝和残破的屋基上,零乱地堆满了柴禾、石料、瓦砾。这就是“师尊”段正元的故居。

段正元第五代孙段会仙今年63岁,在故居堂屋生活了50多年。她说,先祖故居原为四合院,占地400多平方米,设“坤道房”,“乾道厅”、“讲堂”、“礼堂”、“启圣宫”、“师尊著述室”以及厢房、走廊和4个天井。解放后,院内住了几户人家,近年因房屋严重朽蚀陆续外迁。

推开面积约20平方米的堂屋双扇门,一张摆放有香炉的方桌紧靠正面墙,斑驳的墙上挂着一张身着绣花对襟绸衣、头戴“中”字图案异型帽、慈眉善目的段正元像。

段会仙拿出了一叠用塑料薄膜包裹的书,这都是近年出版的段正元部分著述,陆续由来访的学者和专家及亲属带来。随后,在段会仙新居院坝里,市政协文史委干部毛建威与段氏后裔及村民们,聊起了段正元的生平。

孝子遇高人

段正元(1864—1940),童年入私塾,祖父、父亲相续去世后弃书从事农、商艰难度日。15岁那年因母亲重病外出求医,在前往大老君山途中遇81岁的“游方高人”龙元祖。龙元祖问明段正元原由,然后开了药方,母亲按方服药渐愈,段正元为此立志学医。龙元祖赞赏段正元年少重孝、聪慧悲悯,于是劝说:“医乃大道之绪余,可以医肉身,而不能医性灵;可以医个人之病,而不能医天下万世人之病。而道学主张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天下为家……”此后,段正元随龙元祖入峨眉山、青城山学道。

段正元读书诵经善于思考,稍经点拨明心见性。几年后即奉师命下山四方寻师问道,潜心孔子、孟子及儒、释等学说研究。之后又经历20多年磨难坎坷、人间冷暖的体验和感悟,终得“先天后天、内圣外王、修治齐平、体用合一”之儒道真传,之后陆续应重庆、成都讲堂及性理学院之邀传授儒道文化并著书立说。

段正元40岁时,著成《阴阳正宗》十二卷,但因无钱付梓,只得摘其书中纲要,出版《阴阳正宗略引》一卷。

辛亥前夜进京

1909年为清宣统元年,表面平和的晚清政局实已暗流涌动、岌岌可危,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清政府收回京汉铁路管理权;四川革命党人佘英、熊克武于广安起义失败;安徽强烈要求清廷收回铜官山矿权;清廷预备立宪;日本为扩大在华利益与清政府签订《间岛协约》;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赴美国筹款……清朝廷即将完蛋的传闻在民间疯传。

这一年,段正元为实现匡扶人道的理想,怀揣一块银元只身“出山”。1910年春到达北京后,学部左丞乔树楠敬仰段正元的才学而拜师入门,不久又遇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民政部供职的杨献廷。杨献廷仰慕段正元的学识和人品,即成拜门弟子。随后,师徒两人在京设坛阐扬孔学大道,希望天下人博爱、和谐、太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京城人心惶惶,局面一片混乱。段正元觉得难以施展抱负,遂与辞官为民的杨献廷回四川。

第二年春,段正元师徒在成都创办了“人伦道德会”,场馆内供奉孔子牌位,宗旨是弘扬儒学真义。每周六讲解三纲、五伦、八德,倡导伦理、扶持人道。其时正是全国批儒反孔潮流活跃之际,曾有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学者前往论辩,段正元以民间性为基本原则引经据典、从容驳斥,声名鹊起,听众越来越多,演讲活动持续了123周。其内容由文书现场记录,后编辑成《大成礼拜杂志》、《道德发凡》、《外王刍谈录》等书印发。

布衣教王侯

1914年,袁世凯下令,凡教科书中刊有孙中山、黄兴照片及赞扬之词一律删除;禁止政治结社及加强地方统治;四川、江西爆发农民运动;上海工人陆续罢工;侵华日军竟在山东出示凡妨碍日军行动者,全村尽斩的“斩律5条”……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段正元携杨献廷等弟子再次赴京,试图通过传播儒家人伦大道、平等互爱的精神拯民于水火,此大义之举很快受到京城朝野名流热捧。1916年,陆军总长(后国务总理)王士珍(台湾学者范纯武据张大千传述,段正元因医治好了王士珍母亲之病而相识)、国会议员陈景南、步兵统领江朝宗、内务总长孙洪伊、警察总监吴炳湘、陆军中将潘印佛等人,因折服段正元“修身治平”的儒道观,均陆续拜师入门。

这年底,“北京道德学社”在北京西单头条胡同成立。社长王士珍,社师段正元。弟子全为军政要人、留日回国学者、儒商名流和部分前清遗老。两任国民政府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黎元洪、曾任代理总统的冯国璋均为学社题联赠匾。之后,又陆续有国民党元老张群、浙江省政府主席何应钦、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北京市长秦德纯等政要拜门。自此,段正元开启了近代社会“布衣教王侯”匡扶天下的精彩人生。

段正元强调道德的作用并教导门生:“对国家而言,道德水准高,必呈日月光华、国泰民安之景象;反之,刀兵水火、夭扎疾疫之灾必随之而来。对个人而言,厚德所以载福,和气则能致祥。反之,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有道则昌,无道则亡。这是天道与人事的自然规律。”

朴素而深邃的道德论,契合了大众于乱世中渴求太平的愿望,道德学社声名远扬,引起全国联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杭州、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成立分社97所,17万多人执弟子礼。

1918年冬,段正元在“开说大法”典礼上,被奉“师尊”称号。

道德学社宗旨

道德学社开办初期,核心成员曾为经费来源担忧。有人提议找政府有关部门资助,或为段正元谋一政府顾问职。段正元对此坚决反对并说:“我学道之初,曾对天对师发誓,凡做挽回世道、救正人心等一切道德事业,不用公家钱,不受国家名位,纯以师儒身份,尽匹夫有责之义务。” 从此,学社所有开支全由弟子自由乐捐。

1928年以后,因否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不可逆转潮流,道德学社的活动深受影响。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挽救人心,社员们捐钱出力,于1933年冬创办《中和日报》,每日两版。内容围绕内圣外正、修齐治平、身心性命等儒家道德学说登载文章,以校正偏激的“全盘西化”时风。

段正元盛赞中华传统道德是积极而非消极,文明而非腐败,平等而非阶级,自由而非束缚,健全而非贫弱,极乐而非苦恼,圆满而非缺陷……他将当时西方物质文明和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相比较,认为二者若能相辅相成,全球将成为各国平等、互助友爱的美好世界。

段正元倡导平等互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同,陆续有美国、德国、挪威、朝鲜等大批学者和传教士前来拜见。其中,德国使馆工作人员卫礼贤拜门后,获允翻译段正元部分论著,译名《中国心灵》在德国出版。之后,卫礼贤还引荐了“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英国学者,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罗素”与段正元会谈。

政要寻治国良策

在军阀割据、日寇侵略、民族危亡的艰难时期,段正元以拯民于水火的民族大义感为之奔走呼号,试图以儒学道义实现德治天下的夙愿,得到了军政精英及爱好和平的人士拥戴,也在政府顶层产生了影响。

1924年,手握重兵、正在崛起的吴佩孚以“中国最强者”名号,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发文称吴佩孚“比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而此时的吴佩孚却请段正元至洛阳官邸,问其统一大计,段正元回答:“当今之世,必行王道救民。以仁心行仁政、天下归心……”

1930年,湖南省主席何键为实施地方循良之治,恳请段正元赴长沙。段正元支招:“正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而就在这一年,时任国民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大围剿,均以失败告终。苦于无策的蒋介石两天3次会见段正元,问及安邦定国之计,段正元进言“谦让和平”,希望蒋介石以德治国、消除内战,让国民远离战争之灾。蒋介石当面点头赞同,但未立即实行。

祈祷世界和平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34年上海慈善界、商界、宗教界为此联合三十余国名流,发起了一场“阐扬孔子大同真义,祈祷世界和平大会”活动。

《上海市民报》报道称,自沪上名流王一亭等83人成立世界和平大会筹备委员会以来,世界名流踊跃参加,外埠各省纷纷响应,该会以世界和平国际正义为目的,根据孔子大同真义,确定世界和平根本方案,由师尊段正元讲经说法,集合群策群力,以期世界归于大同……

大会宣言称:“……中国人民,饱受先哲教诲,酷爱和平,深恶战争,昔日干戈相见,已无上残酷,于今枪炮相邻,尤令人目不忍睹……谁想置身锋刃,争一时之意气?……各国准备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矣。战机方启,万一防备稍缓,则世界文化将全为毁灭。和平者无人之所欲也,人若不知互助精神为何物,则与禽兽无异。人吾同胞,物吾同与。孔圣大同主义,已包涵万象;诚欲和平,阐扬孔子主义刻不容缓……”

此时的段正元明确指出:“无论共和或专制,需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方可平治天下。而欲解除中国在国际上的不平等束缚,并解除世界战争危险,惟有实行中国儒学的大同主义,别无它法。”他认为,“纯以道德仁义统一全球,协合万邦,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必将人人尊亲、同享大道之福。”

“七七事变”前退隐

1937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的对峙已是剑拔弩张,因道德学社内有相当一部分留学日本的政要和军人,其中不少人追随亲日的汪精卫,作为师尊的段正元不愿卷入那些复杂的关系中,于1937年7月7日在《中和日报》上发表了退隐声明。当夜,卢沟桥事变。此后,段正元隐居万寿山谐趣园,从此不穿绸衣而身着布衣,或游历或著书。

日军攻陷平津后,大批难民涌入京城,道德学社遂将办报经费移用到创办收容所、经学讲习所、妇女挑花工作所,仍在所中讲习儒家经典。

1940年1月,“以一介布衣,未忘国忧,尽其所能为国排难,为民解忧,为天下谋……”年届76岁的段正元对弟子留下最后遗言:“万事不足以解我之忧,唯世界永久和平可解矣。” 段正元逝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善缘桥。弟子们将其演讲汇编成《师德全书》出版。全书共60卷,约360万字。

布衣大儒后事

在威远县镇西镇段正元故居后山竹林中有一座墓,石碑上刻金光裕之名。他曾任段正元故里“堰沟坝道德学社”负责人。

村民们说,段正元去世后,其弟子江中如中将时任国民政府重庆行辕总务主任,为感激师尊的生前教诲,专程前往红林村拜谒并出资为段正元建纪念性建筑,项目建设由金光裕具体操办。1947年,江中如中将再次前往,所建的亭阁、题刻已完成,还绘制了进一步打造的《堰沟坝形势图》……解放后,分布全国的道德学社被认为是“会道门”而解散。

年近80岁的段云是段正元幺女,现住天津,曾当兵、从教,退休后两次回红林村寻根。她在《我的父亲段正元》中有如下记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父亲位于海淀的陵园被捣毁,华表被推翻,墓碑被砸碎……金光裕老人也在那充满斗争哲学的年代死于非命……”

现在,段正元故居后山上的亭阁已杳无踪影,但植下的几棵松树幸存。而在距故居约500米(自贡地界)的小河边,“师尊故里”四个苍劲的阴刻大字还完好地保留在岩石上。

新闻推荐

威远新场镇兴起新风尚:喜事不铺张 歌舞来助兴

威远县新场镇农村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风尚:村民遇到结婚、祝寿等喜事,不再大操大办,而是请当地的表演队唱歌跳舞助兴。这种新风尚不仅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还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图为...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布衣“大儒”段正元)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