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其前身为“牛儿灯”,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巴蜀乡土气息。
牛灯舞在越溪镇及周边山区深受老百姓喜爱,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灯和狮灯共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门拜年祝福一般是单牛表演,广场和舞台表演多用双牛、群牛或牛狮共同表演。
牛灯舞以农耕为题材,编制牛头和牛衣,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融入其中,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牛灯舞的艺术风格俗称“牛味儿”,体现在舞蹈、音乐和语言等方面,一场牛灯舞表演的好坏往往以“牛味儿”的浓淡来评价。舞蹈主要通过牛的打斗发展而来,表演者继承了老艺人杂耍的套路和技巧。音乐分套打、配乐和花调子3类,套打是在音乐中加打击乐、配乐是根据具体场景以不同音乐来烘托表演,花调子包括山歌、小曲、民间歌谣等。语言则汇集了四川土话俚语精华,巧妙运用谐音、谜语、歇后语等手法,令人捧腹开怀。
2009年,越溪牛灯舞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节目,越溪牛灯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获最高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本报记者 张啸 整理
新闻推荐
“法治,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内化成一种生活习惯,融入道德之中,存在信仰之中,最终落实到行动中,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日前,内江市中区区委会议室频频传出雷鸣般的掌声,内江市人民检...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