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举行。两年一次的非遗展会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又蕴含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要求与发展。今年的展台上将会有哪些精彩呈现?《非遗大看台》为您一一揭幕。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这几天,每到黄昏,威远县越溪镇水源村的吴双林、曹顺修等村民就会穿着整齐的表演服,在院坝里加紧排练牛灯舞节目。9月6日傍晚,在一旁观看排练的七旬村民曹万兴羡慕地对他们说:“你们才安逸,几个农民跳点牛儿灯竟然跳上了国际非遗节。也是我老了,要不然我也参加你们的队伍。”
其实越溪牛灯舞早已经登上过大舞台,上过两次中央电视台,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获得了最高奖——精粹奖。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09年,牛灯舞被列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第五届国际非遗节将于11日在成都举行,越溪牛灯又接到了“订单”,将登台表演。
而越溪牛灯舞的主角,就是眼前的这几位农民。
别看他们只是普通农民,却把唐朝时期兴起的牛儿灯传承并发扬光大。他们把牛儿灯发展为牛灯舞,以浓郁的川西南乡村风俗为依托,以放牧、田耕为题材,模仿犁田、牛打架、吃草、滚澡,农夫和放牛娃劝牛架、戏牛等形态编成特有的牛灯舞动作。加上山歌、吹笛、恋爱、聊天等活泼的故事情节,再配上自编的不同风格的锣鼓打击乐,生动形象地展现放牛娃和耕夫的聪明、滑稽和牛的憨厚,传承着水源山村的这一草根文化和文明,丰富了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农村文化生活。
这些农民演员,平时同普通农民一样要打工挣钱或是种地,空余时间就排练,节假日或是哪里有喜庆之事就去表演,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前五六个人扮演两条牛的表演,逐步增加到了现在一起能上十条牛表演,大牛、小牛、黄牛、水牛各具特色,不同角色伴随不同的风格,吸引了当地大人、孩子踊跃观看,有些观众还积极参与表演。现在牛灯舞队的人数已达到40多人。
40多岁的曹顺修一直想参加牛灯舞队。因他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平时表演不能及时参加,一直没能如愿。现在他干脆回到了家乡,发展种植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随时参加牛灯舞的活动。12岁的小学生吴开兵、何旭阳,两年前就已是牛灯舞队中的一员,他们在牛灯舞老师们的指导下,一有时间就在家训练,现在能进行腾空翻、金鸡独立等高难度表演,成了牛灯舞队伍中的重要角色。
队伍壮大了,牛灯舞队的节目也不断推陈出新。以前的牛打架都是顶顶头,蹬蹬腿,很平面;现在不仅更激烈,还表演出了重叠、高昂、攻击等有惊无险的立体感。整个舞蹈人中有牛,牛中有人,牛人融合,既狂野又有序,把人和牛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收紧心弦。在幽默滑稽中享受传统文化的深远寓意。
新闻推荐
王宗慎在进行柠檬冬管。□特约通讯员唐兆权文/图果园冬季管理,一般都少不了清园、修剪、施肥、刷干、打药治虫防病等一系列的措施。可近日,笔者在威远县龙会镇水库村,请柠檬种植大户王宗慎介绍柠檬...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