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威远新闻 > 正文

延伸历史的步伐——威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记略

来源:内江日报 2015-09-05 00:03   https://www.yybnet.net/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在威远,“石坪山歌”、“越溪牛灯舞”、“周萝卜酱菜工艺”等一批非遗项目,组成了威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图景。

时至今日,这些非遗项目在口传心授、创新发展中,焕发时代新生,成为激活威远传统和繁荣文化的重要索引。近日,记者走访了威远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传承非遗的故事……

◇本报记者徐静文/图

■ 收集整理238首石坪山歌

石坪山歌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清代中期由福建迁入威远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婆城文化融合而形成,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今年78岁的崔荣厚是石坪山歌第五代传承人,十几岁时就“捡”着长辈们的号子,自己填词演唱。崔荣厚说,威远是典型的穹隆地貌,山高路险、峡谷密布,人们常以山歌、号子等来驱除劳顿,鼓舞干劲,石坪歌谣可以随时随地、来首应景歌曲。

2007年,四川科技出版社编审、原副社长崔泽海偶然看到一则介绍“石坪山歌”的短片,直言这是家乡的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并委托镇上干部曾德华,背起收录机,用了近两年时间,走遍了观英滩镇和邻近乡镇,收集整理了石坪歌谣百余首、印刷成书。

2012年,《石坪歌谣》再次得到“扩容升级”,收集到了238首山歌歌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本土风情。

“当时,外面的人更稀奇石坪山歌,经常有人跑到村上来听我们唱石坪山歌。但村里大部分村民并没意识到石坪山歌是文化遗产,不少年轻人更是对父辈们哼唱的山歌不屑一顾 。”崔荣厚说,真正了解这一民间文化的还是60多岁以上的老人,可随着老人们相继去世,已明显感觉到了石坪山歌“后继乏人”。

为抢救这一民间文化,当地开设了石坪山歌培训班,加强当地人年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同时,让山歌进学校,成立培训班,组织爱好山歌的村民学唱,并选择用物资奖励的方式激励村民学唱山歌,使得人人都能唱上几首。

“那段时间,上午要练半天,晚上也要练两个小时,附近的村民还专门走山路来学唱。”崔荣厚自然承担着传承人的重任,并在培训班中挑选出“种子”选手,进行进一步培养。

年过五旬的郭忠英就是崔荣厚眼中的尖子生。音域宽广的她跟着崔荣厚一道,将朴实、原生态的石坪山歌送进大雅之堂,先后摘得“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银奖, 并于2013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音乐展播一等奖,奔赴深圳等地演出。

“石坪山歌”的传承给“非遗”传承提供了范本,已由家族式“继承”到广为流传,真真切切“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在传授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惑。

“以前的山歌,有着不少土话,虽然生动形象,可现在生活中基本上不用,学生们听都没听过,也理解不了其中意思,达不到艺术共鸣的效果。”石坪山歌第五代传人、石坪小学音乐教师杨传峰在教授学生时,明显感觉石坪山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原汁原味的山歌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为此,他不得不把老唱腔整理出来,再推陈出新进行创作,以符合年轻一代的心态。并在威远社区学院的带领下,制作出石坪山歌教授课件,放到网上供人观看、学习。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进一步把石坪山歌发扬光大。

■ 筹资15万元建起“牛灯舞展览馆”

在威远县越溪镇吉祥村3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舞”第六代传人吴双林在那里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艺表演形式,并将牛灯舞带至全国各地,荣获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粹奖”等,其表演道具还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12年1月1日,吴双林四处筹资,用15万元建起了“越溪牛灯舞展览馆”。据悉,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民间牛灯舞艺术陈列馆。馆内有各个时期演出和获奖等资料,各种牛头道具栩栩如生。

创新,是激活传统文化的永恒指向。吴志挺是吴双林的儿子,他从八岁开始便扮演“牛灯舞”的“放牛娃”,跟着父亲到各地演出。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对牛灯舞表演有了想法。“传统牛灯舞,表演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故事性,吸引不了人,使牛灯舞面临继承断代的窘境。

吴志挺在征得父亲吴双林的同意后,对表演内容进行调整,也增加了表演牛的头数,并仿照牛的各种动作加以提炼,结合山歌、吹笛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情节,以生动活泼的动作展现放牛娃的聪明、滑稽和牛的憨厚,而不是过去单一复制式模仿。

■ 用现代理念传承非遗

“现在,年轻人大多都嫌呆在家里收入低,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也怕耽误外出挣钱的时间,不愿意学。我们想传承也找不到人啊!”曹顺武也是牛灯舞的传承人,并担负“越溪牛灯舞展览馆”馆长一职。

曹顺武说,为了保证牛灯舞的“原汁原味”,一般都需要固定7到8人进行专职演出,这批人平时需要排练就需要专项经费弥补误工损失。没有收入就无法固定演出人员。目前,只能走商业化道路,依托老乡会、联谊会等形势,帮助开拓市场,逐步面向城市人群,覆盖多元人群。

大学毕业的吴志挺希望用现代理念传承“非遗”,发展“牛灯舞”,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引进来,争取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以民俗馆为基地,把“牛灯舞”打造成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形成观光生态农业带动当地发展。用稳定的经济收入,固定演出人员,并后续培养专业的演出人员,确保牛灯舞后继有人。

小舞台走向大市场,旅游也可以反哺文化。观英滩镇竹塘村村支书孙传相也认同吴志挺的想法。他认为,“非遗”与文物最大的差异,在于必须“活态”传承。要更长远地保护,与市场结合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他们在对外招商中巧打“石坪山歌”牌,有效利用“非遗”资源,引进企业在村里建起了花朝门生态园,培植绿色苗木,同时,也以此搭建传承舞台,借助山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欣赏表演,使得石坪山歌生生不息。

“非遗”的传承保护,不是单纯地面向历史进行深挖细找,而是延伸历史的脚步,在学习传承中,积极进行文化建构。据了解,威远县有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习俗、传统医药”5大门类10余种非遗资源;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对非遗项目启动了“五年保护计划”。

未来五年,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濒危“非遗”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使原生态文化得到真正保护和传承。

定期举办“石坪山歌艺术节”,整合石坪山歌资源,继续将石坪山歌搬上舞台,修建“石坪山歌”汇演场和活动中心,组建好“石坪山歌”业余演出队伍。

扎实推进越溪“牛灯舞”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到社区、下村头”工程,组织越溪“牛灯舞”培训活动,培养一批传承人。

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周萝卜”酱菜制作技术和黄老五花生糖市级非遗项目,把镇西镇威远县非遗产业园区做大做强。计划到2020年非遗产业园区完成总投资1.8亿元,吸引更多非遗项目落户非遗产业园……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生长于地方的文化深根。威远非遗传承者和文化工作者将继续坚守民间文化阵地,以保护传承为基础,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希望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一起把根留住,延续精神血脉,获取心灵滋养。

新闻推荐

威远县明确婆城公园定位 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记者徐静)9月7日,威远县委副书记、县长罗平率队到婆城公园调研日常管理工作。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李磊,副县长胡小虎,政协副主席王志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罗平一行沿公园步道对公...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延伸历史的步伐——威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记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