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晚报实习生王斌文/图
锄头、镰刀、犁、耙、老纺车、老油灯……一件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具,每一件似乎还散发着父辈们的体温。
毛主席像、刊载1949年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50年代的结婚证、16毫米电影放映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些渐渐远去的故事。
这家民间收藏馆地处内江市威远县两河镇相合村。1300多平方米的展馆,有数万件藏品,以农耕文化、红色记忆、瓶罐艺术为主题的藏品吸引着每个来这里的人。
收藏馆的主人叫唐建明,今年44岁。说起这个收藏馆,唐建明有说不完的故事。
唐建明从小跟随父母一起耕田种地,后来又随父亲开煤矿,年幼的他比许多同龄的孩子更早“自立”,靠自己的努力,他拥有了自己的产业。有了钱,他开始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唐建明跟乡里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许多农具都带给他童年的回忆。2009年,他开始走村串乡收购被废弃的农具。他说,“农具虽然普通但有特色,小时候我们把它当玩具,但今天看来,它能留住历史。”
2010年,唐建明在眉山市仁寿县乡下看见了一个废弃的碾米机,虽然有些破损,但它同一般的碾米机不同,因为它中间有个围栏。听说唐建明要买,这老人却不卖。唐建明反反复复跑了十多趟,最后老人得知他仅是收藏,不为赚钱,竟送给了他。
唐建明对“红色文化”也情有独钟。几年前,他听说湖南有一尊毛主席铜像,立马赶车前往,“这铜像太精美了,重达68.69公斤,纯手工打造,栩栩如生。”几经讨价还价,最后出重金买下。
10年前的武汉之行更让他记忆犹新,“这是一批从国有企业生产出来的‘文革’工艺品,铸铁制造,有‘8个样板戏’、‘毛主席诗词’等等。”几年下来,他收了100多件。
藏品多了,唐建明有了展示的想法,“这些东西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来威远的人有所收获。”就这样,他于2011年建起了这个收藏馆。
如今,这个深藏在大山之中的收藏馆已引来无数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个收藏馆搞得太好了,还是免费的!来这里不仅欣赏了奇特的穹窿地貌风光,还能感受川南农耕文化和‘红色’经典,收获真大!”一位从成都来的游客对此赞叹不已。
新闻推荐
嚣张:“水公司”强迫借款暴力收账 严惩:高利放贷团伙5人获刑
说好“无抵押低息贷款”,实际上利息却高得吓人,甚至还强迫贷款、暴力追账。最终,一度在内江以高利放贷、强迫交易的这个犯罪团伙没有逃过法律的制裁。日前,经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审理,2014年3月至201...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