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马匹踩踏形成的凹槽
盐煤古道
古佛洪崖美景观,凌云峭壁气摩天。宝溪碧水绕烟雾,威连公路车声喧。近瞰长湖波荡漾,远望老君灶吐丹。千年古道今休亦,明月还将照关山。
——王升高颂古道
“古佛洪崖美景观,凌云峭壁气摩天……”这是内江威远县新场镇老教师王升高,为威远县新场镇古佛村一条千年盐煤古道写下的赞叹之诗。诗句写出了古道的神、美、奇、峭之气魄和所处的特殊地势,不经意间便勾起人的探幽赏景欲望。
他写诗歌咏的这段古道,共有数公里长,老木深岩,望之苍秀,至今保存完好。据传,这条盐煤古道是明朝时期,自贡盐业开始兴旺时,自贡、威远的人们将盐从自贡挑到仁寿、乐山甚至上成都的一条必经之路。后来威远开始产煤,人们挑煤 也 来 回 于 这 条 古 道上。此道便成了一条商贸大道,甚至成为沿途人们的生存之道。
史
兴于明朝时期曾是川南商贸大道
80多岁的王升高从老辈们那儿听说,这条盐煤古道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盐都自贡产盐业开始兴旺时,自贡、威远的人们将盐从自贡挑到仁寿、乐山,甚至上成都的一条必经通道。后来威远开始产煤,人们挑煤也来回于这条古道上。“这一带的人们将盐和煤从这条道上挑出去卖了,又将仁寿、乐山等地的米从这条道上挑回来。后来就渐渐成了一条商贸大道,经济动脉,甚至沿途人们的生存之道。”
话说这盐煤古道的其中一段,全是在悬崖峭壁上开辟而成,从崖脚到崖顶。长约数十丈,宽约两丈有余。这段路是从一处完整的山崖上一钻一锤开凿而成,被骡马走出了五条道路,几乎每一阶梯都被马蹄踏出了一个小脸盆形的窝。整体看去好似一幅优美画卷,奇特壮观,尽显朝晖苍茫,让人心生万千感慨。
身临其境,壮观而艰辛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人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人来担往,骡嘘马昂,一队队忍辱负重的骡马和肩挑背扛为求生计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此处来来回回,去而复返。
“一般穷人采取挑或背,稍有钱的人就买来骡马驮。”古佛村70多岁的欧泽军说,据老辈们代代传说,鼎盛时期,这条道上最多有数百人从此经过。以前架桥成本太高,技术落后,不能遇水架桥,只能翻山越岭,见山爬山,遇水绕河,所以这条道上除了泥路段用80厘米到1米长、50至70厘米宽的石板铺就,在一些还是从整座石岭上硬生生凿出几条道。被现代人风趣的称作当时的“高速路”。
源
或为官方修建 也曾变身关隘御敌
至于这条盐煤古道到底是官方修的还是百姓自发修的,暂时还无从考证,它“生”于何年何月,县志里面也没有记载。王升高分析说,如此大的工程,官方修的可能性比较大。
王升高回忆说,这条古道不仅是盐煤商道,也是一道关隘。“记得我几岁的时候,军阀混战,这里还修了一座碉堡,国民党24军的刘文辉同21军的刘湘在这里打了一仗。现在碉堡已经被拆掉了。”
事实上,因为年复一年的人来马往,石山和石板上久经人踩马踏,便成了凹槽,一块块石板就像是一个个脸盆。据传,这条盐煤古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还基本完好,再后来公路逐渐多了,人们来去都到公路上乘车,从这条道上走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到后来基本没人走了。如今,大部分的路段已被毁坏,或是垮塌,或是杂草丛生,或因荆棘挡道走不通了,唯有古佛村境内这几公里古道,因为大部分是在石岭上开凿的,所以保存完好。
因为能到这条道上穿越一回当年骡嘘马昂的热闹场景,所以古佛村近年来逐渐成了体验古人艰辛的胜地,不时会有远近的游客慕名而来徒步体验,重温古道繁华。
如今,千年古道上那人马如流,铃铛清脆,吆喝声声早已失而不见,怪石间点缀的奇花异木,藤萝花蔓之中流淌着的清泉,姹紫嫣红,瀑飞云绕,清幽异常的美景亦所存不多。但这条闷声不语的古道,虽然有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冷清,但也有经峥嵘岁月打磨后仍然保持着的神采奕奕,在太阳地照射下尽显着历史光辉,诉说着苍茫岁月。一幅誓与天地同岁,敢与日月争辉的精气神韵始终不减。
寻
古佛像泰然端坐 烟霞石室峭壁流丹
近日,记者前去探寻向往已久的古佛洪崖,沿古道走了10多里,除了极少地段还残存着断断续续被骡马踩成窝连窝的石板路,记录着古远的历史,承载着那落后的过去外,很多地方已垮塌,或齐人高的杂草丛生,或荆棘挡道,已是难以下脚,只得绕道而行。
在古佛村境内的一处古道旁,峭壁阶梯的石壁上“云梯”二字已模糊难辨。沿梯道往上走,左侧崖壁上有一个个精雕细琢,或坐或站的神像。烟霞洞内的三尊彩色石刻古佛像,文静慈祥端坐在莲台或禅位上,举手合掌,神情专注。因此,此处便被人称作古佛顶。
古佛顶所在的整个悬崖雄浑伟岸,观之令人惊叹。阶梯古道从左至右上斜跨于悬崖肩上,尤如将军佩带。与这里遥相呼应的,是远处两座名为老君山的山峰,大山叫大老君,小的山头叫小老君,地属镇西镇,也是威远十大景观之一。
传说,这老君山是当年李老君炼丹倾倒炉渣形成的,通红的炉火正好印照在古佛崖顶,使得古佛顶其石如丹,蓑草似血,犹如一座红塔矗指苍穹,给这条千年古道平添了几分神秘、神奇和独特。
在保存完整的古道尽头,还有一块大石壁,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字迹已被风化,只能勉强看出“流”“丹”二字。当地村民说,原文应该是“烟霞石室,峭壁流丹”八个字,据传是清朝乾隆年间主持过威远县政的知县李南晖题写的。
相传,题字所在的石头附近有一个山洞,只要一刮风,这一带就会听到刺耳的啸声,令人心惊胆颤。李南晖当年路过此地,题字刻于石壁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怪声。
异
传说曾有“黑店”神奇“水缸”四季不干
70多岁的欧治才回忆说,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经常在古道上玩耍。“一直就晓得有这些坑和沟槽,一看就晓得这是骡马和人踩出来的,只是那时候就基本上没得马儿走这条路了。”
52岁的李学良分析说:“从现在还保留的马蹄印来看,就可以想象出当时这段古道的热闹!马都可以在大石头上踏出密密痕迹,可想而知,有多少马从这里走过,踩了不晓得好多次……”
“小时候,我们还在开‘黑店\’的地方看见过人骨头呢,上头还有‘黑店\’留下的水缸。”李学良说,这路上曾开过“黑店”,是父辈告诉他的。对于这个说法,也有其他村里的老人说只是传言,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和证明。
顺着李学良的指引,记者在古佛顶的一处草丛中,发现了一个“藏”着的直径20多厘米的水洞,里面有水,当地人称“水缸”,但无法看出“水缸”的形状。李学良说,这个“水缸”下面并没有发现泉眼,但里面的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
如今,尽管翻山越岭,崎岖不平的千年古道被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时代前行的步伐所抛弃、损毁,可是山脚下的平坦大气、畅通无阻、车水马龙的威连公路、乡村公路、便民村道反而与这条千年古道相互映衬,让古佛洪崖这千年古道尽显风光无限的生机。
唐兆权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王瑶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连界镇新农村建设连界镇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因为石板河,因为旅游资源,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在2014年被川南四市及更大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频频提及。如今,在百度输入“连界镇”,显示的搜索...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