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种闲适自然的田园居家生活,已成了不少城里人的梦想。你知道吗,在威远县的大堡山上,就有这么几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泊宁静的生活——
◇本报记者易平唐璜文/图
大堡山位于威远县新场镇民胜村。这里森林茂盛,山峰众多,海拔902米的大堡山是其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内江市最高的山峰。距峰顶一百余米的山坳处有一口水塘,清澈如镜,偶尔风过,碧波微澜,山水一色。这就是远近已小有名气的慈菇塘。而记者这次要拜访的几户人家,就长年居住在这如画风景里。
12月5日,冬日难得的艳阳高照,记者驱车向大堡山进发。离开新场镇不过两三公里,就已进入连绵起伏的山区。一路颠簸了近十公里,快到山顶时,因道路太烂,小车无法通行,记者只好下车徒步上山。
愈往上,气温愈低。明明是正午,也让人觉得凉沁沁的。但峰峦叠嶂间,深吸一口茂密森林散发出的通透、清新的空气,简直入脑入肺,整个人一下子清明起来,瞬间充分领会到了“天然氧吧”的含义。两公里多的上山路,也不觉得有多辛苦了。
当天中午1点左右,记者来到了慈菇塘。
塘边5个农家小院紧邻相依。记者随性步入其中之一,只见砖砌成的花台上盛开着金灿灿的菊花,及说不出名字的野花,院内3只可爱小狗悠闲地晒着太阳。整个院落在明媚阳光下,温馨静美。真真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味道。
记者发现,这里至今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土墙、土屋、土家具、土农具、土灶台……村民龚真华正在土墙厨房里烧柴煮饭。记者与之闲话家常时,她的丈夫——58岁的村民汪建超与邻舍村民干完了农活,背着背篼扛着锄头,有说有笑走进院子来。
汪建超很健谈。他说:“这里空气好,咱一年四季就在山上务农,吃的小菜、粮食都是自己种的,从来不用农药、化肥。家里还养了猪、鸡、鸭等。3个女儿,两个在外地,一个在威远县城,都有各自的家,平时少有回来,我和孩子她妈照样过得好日子。”据他介绍,几户人家中年龄最长者是80多岁的伍淑君婆婆,前不久下山去了敬老院,“听说老人家在山下过不惯,不久可能还得回到山上来住。”
而来年就80岁的村民汪建成此时仍在坡地上种菜。
他告诉记者,平时他和老伴在此居住,当天老伴有事下山去了,“过去这里有5户人家,有两户举家外出务工,现在常住的只有3户。”原来,汪建成曾当过村文书、村主任、村支书,在村支书位置上工作了20多年,60岁时退下来后,算是这里的“活地图”,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随着慈姑塘的美名远扬,凡遇到到此游玩的外地人,他都十分热情地给大家带路,不时讲解一些传闻故事。
老汪家有10箱蜜蜂,一年下来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他有3个子女,平时少有回家,一般每年回来一两次。“年轻人嘛,喜欢闹热,当然过不惯山里平静的生活。”老汪乐呵呵地说,还指着周围的树林对记者说道:“看,周围全都是林木,慈菇塘很清静,晚上夜深人静时,有时静得掉一根针也能听到,有时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
3户村民吃过午饭,当天下午便相约到林子里去拾柴。汪建超边走边介绍:这里植被繁茂,生态原始,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自然空调、天然氧吧”之美誉……
“这里与世无争,我们早过惯了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里就是内江的世外桃源,每年都有一些成都、重庆、内江、自贡的‘驴友\’来这里小住一两天。看来,这里对城里人还挺有吸引力嘛!”村民们笑哈哈地说。朴实的笑容和话语里,透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还有些自豪。
新闻推荐
威远县粮食局展开“怎样从严做干部”大讨论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
(刘榴记者徐静)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结合市县开展的“三大讨论”活动,日前,威远县粮食局组织机关干部职工重点针对“三大讨论”系列之“怎样从严做...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