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威远新闻 > 正文

本报实习生段春秀文图古道名字众说纷纭在采访前内江很

来源:内江日报 2014-12-21 01:4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实习生 段春秀 文/图

古道名字众说纷纭

在采访前,内江很多文化人士都曾对笔者提起这段古道,但关于它的名字和来历众说纷纭,让这段古道变得神秘莫测——

有一说,这段古道是盐马古道。

“以前从自贡驮盐巴到仁寿、成都就是走这条路,汽车不通的时候,这条古道算得上是当时的‘成渝高速\’路!”73岁的欧治才是新场镇古佛村18组村民,是土生土长的新场人,他家就在古道附近。

欧治才告诉笔者,小时候,他从祖辈那里听说过关于古道由来的故事。大抵是,过去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人们运输货物只能靠骡马驮运,而这段路运输的货物主要是盐,因此当地人管它叫“盐马古道”。

也有一说,这段古道是盐茶古道。

“叫‘盐茶古道\’的可能性不大,从时间上来看,威远一带的茶叶都是后来才兴起的。”长期研究新场镇风土人情的唐兆权认为,这段古道历史远早于威远一带的茶树种植,茶叶即使曾是古道运输的货物,但也不是主要货物,因此说它是“盐茶古道”并不那么准确。

还有一说,这段古道是盐煤古道。

“古时候的自贡产盐,威远一带产煤,在没有汽车和公路的情况下,盐煤都是从这段古道‘走\’出去的!”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是告诉笔者,根据当地早期经济推断,这条靠骡马和人走出来的路,主要供人们运输盐和煤,故此得名“盐煤古道”。

笔者向威远县文史部门和新场镇当地政府求证得知,关于这段古道的历史和由来,当地暂时没有发现详细的文字记载,也没有确切的命名,当地村民的描述,也大多是通过祖辈口口相传得来。

古道印迹诉说历史

12月15日,笔者从内江城区出发,途经内宜高速,再经成自泸赤高速往成都方向驶去,大约4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威远新场高速路口。

巍巍青山之间,一条长长的公路蜿蜒而去,载着货物的汽车呼啸而过,与来往的客车一起在路上留下一道道轮胎的痕迹。热闹的公路和奔跑的汽车,让人们已经渐渐遗忘了藏在山间的古道。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开车往威连公路竹林湾方向驶去,约10分钟后,笔者就到了离古道最近的山脚下。顺着山路往山顶上去,攀爬约40分钟就到了新场镇古佛村村委会办公室。

“古道就在村办公室后面,走几分钟就可以看见了!”村民欧治才带着一群热情的村民为笔者当起“导游”,带笔者去看古道。

这段古道蜿蜒在石质山体上,石头上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坑和沟槽。“这些坑和沟槽,就是骡马和人踩出来的!”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治才对这段古道再熟悉不过了,“在我当娃娃的时候,就经常来古道耍,不过,那时候就基本上没得马儿走这条路了!”

当地人描述,由于过去交通不发达,运输工具不先进,人们为了生计,运输食盐、生产物资等货物只能靠骡马和人驮运,在自贡通往古佛的山上,人们用铁锤、钢錾凿出一级级石梯,在山间巨石上一步一步踩踏出一条运送物资的道路。

“具体哪个时候有的这段古道,我们也不晓得,只听说很早以前就有了……”52岁的李学良是新场镇古佛村7组的村民,从小到大,他时常到古道去看看,去摸摸印在石头上的马蹄印。

“从现在还保留的马蹄印来看,就可以想象出当时这段古道的热闹!”李国良说,“马都可以在大石头上踏出十多厘米深的痕迹,还密密麻麻的,可想而知,有多少马从这里走过,踩了不晓得好多次……”

古道上的那些轶事

在古佛村境内,如今保存得还算完整的古道大约有三公里。而关于这段路的种种传说,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在古道的“挲儿坡”(当地小地名)石壁上,有两匹骡马的石刻画,但是,是谁留上去的,是什么时候刻的,同行的村民都不知道。“在我还是小娃儿的时候,那石刻就有了,据老一辈的人说,是当年那些赶马的人刻的。”同行一村民说。

67岁的李丙文是古佛村7组村民,他告诉笔者,当地还流传着“石马撵石骡、金银十八坨”的顺口溜。据说,当地某个地方还埋藏很多坨金银,“说得有点玄乎,大家只不过当笑话来听听而已!”

古道层次分明、深浅错落,让今人浮想联翩。据说,在古佛顶上,方圆数里没有休息、吃饭的地方,因此,曾在这一带出现过一家“黑店”,专门“宰”过往的路人——

“小时候,我们还在开‘黑店\’的地方看见过人骨头呢,上头还有‘黑店\’留下的水缸。”李学良告诉笔者,这路上曾开过“黑店”,是父辈告诉他的。

从“挲儿坡”往古佛顶走去,在一处草丛中藏着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水洞,里面有水,当地人称“水缸”,但无法看出水缸的形状。李学良说,这个水缸,下面没有泉眼,但里面的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关于“黑店”一说,也有老人告诉笔者,这些都只是传言,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和证明。

在保存完整的古道尽头,还有一块大石壁,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字迹已被风化,只能勉强看出“□□流丹”。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主持过威远县政的李南晖知县题写的。据说,题字的这石头附近有一个山洞,只要一刮风,这一带就会发生刺耳的啸声,令人心惊胆颤。李南晖知县路过此地,题字刻于石壁后,之后再也没有怪声了。

威远县首批特聘史志研究员陈廷德曾研究过这条古道和这个石刻。不过,陈廷德考证,石刻并不是出自李南晖之手。他说:“这是一条千年古道,是古代威远县城到曹家坝、新场、连界的一条必经之道……清乾隆《威远县志》记载的‘峭壁流丹\’(石壁上刻写的字),县志有记载,不是他(李南晖)的题字。”

今人追忆古道遗韵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交通变迁,物是人非。

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人和骡马在古道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迹,走出了斑斓多姿的古道文化。然而,属于古道的繁华岁月已然过去,昔日的坎坷变通途,昔日繁荣商贸古道,如今人迹罕至,就连曾经居住在古道附近的居民也陆续搬到临近公路或者场镇的地方,只留下古道静谧地横亘在山间。

不过,商贸古道的遗韵却保留了下来,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生活画卷,并化作令人神往的风景,吸引了众多徒步爱好者纷至沓来——

早在一个多月前,威远县新场镇党政办副主任卜月秀就接到了成都一个徒步俱乐部的电话,他们要组织近200人来走这段古道。卜月秀说:“这段古道在徒步爱好者中间口口相传,很多人都慕名来玩。”

巧的是,笔者采访当日,正好碰到这群徒步爱好者,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背着背包,背包上系着装垃圾的塑料袋,浩浩荡荡地行走在古道上——

“以前只在图片上看过古道,没想到新场的古道保存得这么完整,让我们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历史人文知识,这一趟真是值了!”当日组织徒步的卢勇告诉笔者,他们一行200来人也曾去过其他一些地方的古道,但他们认为,新场镇的古道保留最完整、最原生态。

如今,人们无法再听见这段古道上悠悠的马铃,也看不见成群结队的马帮运输货物的壮观景象,但这段路却像陈酿在历史中的酒一样,窖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香”。

新闻推荐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断推动威远国税事业新发展

2014年,威远县国家税务局紧扣组织收入中心工作不放松,全面加强征管服务、党风廉政和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取得了征管提质增效、服务高效便捷、效能持续改善、队伍坚强稳固等巨大成绩,实现了组织收入...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有机香蕉”俏销2014-12-30 01:39
猜你喜欢:
评论:(本报实习生段春秀文图古道名字众说纷纭在采访前内江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