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却在努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个人默默地种庄稼、养鸡;
当同龄孩子无忧无虑玩耍时,他却在为母亲洗澡、洗衣服、做饭,一个人负担起照顾患病母亲的重任;
随着父母双双离世,年仅15岁的他已没有其他亲人,但他学会了独自面对一切风雨,用独立坚强的力量感动和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是威远县越溪镇的自强少年——朱秋一。
◇本报实习生段春秀
周 瑶 慧文/图
■ “自己种菜、种粮食、喂鸡”
近日,笔者见到朱秋一时,他正在教室里上历史课。老师提问,他主动举手回答。“朱秋一!”老师点到他的名字后,他胸有成竹地说出了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谁也不知道,年仅15岁的他经历了多少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四年前,朱秋一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父亲就离世了,没有留下一分钱,只剩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长年睡在病床上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他幼小的肩上。
“他是个懂事的孩子,遇到他家那种情况,没有几个娃儿能扛得住……”采访时,邻居朱章敬竖起大拇指夸赞朱秋一懂事,十一二岁就开始自己种庄稼、养鸡,还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
“自己种点菜,种点粮食、喂些鸡,可以省下钱给妈妈看病吃药!”朱秋一说,由于低保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朱秋一不得不自己种庄稼帮补。
就这样,朱秋一坚持了四年。在种地方面,朱秋一俨然是个“小大人”:什么时节该种玉米、麦子,什么时候该种黄瓜、四季豆,他早已了熟于心。
直到现在,每逢周末假日,在越溪镇新桥村六组,人们时常能看见一个少年,独自挑着粪桶或是拿着锄头,在山上为庄稼施肥或是锄草。那少年便是朱秋一。
上个月底,朱秋一又播种了四季豆,如今已经发芽。
“这边是四季豆,这边是玉米,都长出来了,现在就要防止鸟儿去啄食……”朱秋一兴奋地带笔者去看他种的粮食和蔬菜,还娴熟地插上一根木棍挂上些废纸和塑料袋,做成稻草人的样子,吓走鸟儿。
■ “难过时,我就到山上跑几圈”
在班主任老师刘凤的记忆里,朱秋一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从来没有让老师操心过。之后,她才慢慢知道,这个学生有着很多同龄人没有的坚强——
朱秋一家位于越溪镇二十分钟车程外的山上,家里还是土墙房,房子早已经裂开了口子,一到下雨天,屋里到处都会漏水,家里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
那一年朱秋一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有一天晚上,天下大雨,还在打雷,他不敢开灯,一个人摸黑起来到厨房点燃柴火壮胆,结果,他睡着了,烧着了厨房,还差点烧到他自己。
“我不敢用电,要把钱省下来给妈妈治病买药……”朱秋一告诉笔者,父亲去世前,他家连电灯都很少开;父亲去世后,电用得更少了。直到当地供电部门免除他家的电费后,他才敢用好心人送的电饭锅和电炒锅做饭炒菜。
母亲在世前,朱秋一寄宿在学校,只有周末回家,平时便托邻居照顾。回家后,他根本没时间玩,而是帮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洗衣服、做饭,喂鸡,给庄稼施肥浇水……
朱秋一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候,尤其是母亲刚去世那段时间。“难过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到周围的山上跑几圈,跑了之后,心情就好多了!”朱秋一说,到山上跑步,是他驱赶痛苦的“法宝”。
母亲去世后,朱秋一独自生活和居住。今年春节,他一个人过年,做了一顿 “最奢侈的年夜饭”:一只鸡和一条鱼。在这之前,他每月最多上街一次,每次只买一点生活必需品。
面对生活的苦难,朱秋一从没有抱怨,而是乐观积极生活——
“我最爱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磨》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故事跟我的经历很像,我相信,只有经历过困难,才有更辉煌的人生。”朱秋一说,尽管他没什么亲人,但在他身边,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让他可以坚强生活——
从记事起到现在,朱秋一一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但他从来不缺衣服穿,所有的衣服,都是好心人送的;
初二时,好心人送了他一辆自行车,他终于可以不用步行三四十分钟回家;
上初中时,学校来了一群志愿者帮助他,每月固定资助他400元生活费,还为他添置了一些家具和家电。
此外,学校也减免了他的学杂费,让他可以专心学习。
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朱秋一也乐于把温暖传递给他人。
刘凤还记得,有一天,负责打扫教室卫生的同学生病请假了,她还在担心没人打扫卫生,没想到,朱秋一却早早打扫了,对她说:“我听说,打扫卫生的同学生病了,我就帮他扫……”这让刘凤特别感动。
朱秋一的懂事让怀孕的刘凤特别暖心。有时,她一个人在办公室改作业,朱秋一会主动关心她:“老师,你怀了小宝宝,有些作业,我帮你改吧……”
“我会努力改变现在的处境,我相信,我的幸福只是比别人晚一步而已!”朱秋一说。
新闻推荐
(曹艺钟)威远县两河镇采用“望、闻、问、切”四法,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深,使群众路线越走越宽、越走越长。深入角落“望”民情,掌握思想脉搏。镇党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驻村干部组成...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