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英 文/图
“这条路是我们赶场的必经之路,以前烂得很,现在好走了……”7月26日中午,91岁的黄金文老人走在贯通威远县庆卫镇黄石村12组和15组的便民路上,一个劲地赞叹。
这条便民路长2公里、宽2.8米,路面为混凝土。黄石村12组和15组的村民对这条路充满感情,因为这是他们自发捐款、自己动手铺筑的。
“罗顺利3000+150(元)、蒋忠德2000+500(元)、黄付贵2000(元)……”在村口的一堵墙上,用红榜公示了每位村民捐款的情况。
据村民们介绍,这条路从半山腰经过,以前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走在上面胆战心惊。
“我在村里发展养殖业,由于路太烂,运输很不方便。”村民黄付贵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今年春节后,黄付贵和同样发展养殖业的罗顺利及跑运输的蒋忠德等人商量,决定将这条破烂的泥巴路改建成平坦的混凝土路。
几位带头人向两个组的村民谈了这一想法,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可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100元、200元、300元……村民们踊跃捐款。有的人全家外出务工或已经搬到场镇上了,都托人带钱回村或者亲自送钱回村;一些低保户和五保老人也积极响应;威远居民付勇有亲戚在黄石村15组,听说当地群众捐款修路,他也捐了400元。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五保老人温良书捐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300元钱。不过,几位带头人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将钱还给了他。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久大家就捐了3万多元钱。”蒋忠德说。
这条便民路于7月16日开始铺筑,村民们不约而同扛着锄头、铁锹等工具来到现场参与修路。虽然没有工钱,但是大家每天清晨6点过就开始劳动,晚上八九点才收工。
天天都有七八十个村民干活。近段时间气温很高,大家挥汗如雨,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温金星是泥水匠,在工地上打工每天可挣200多元,为了将家乡的路修好,他毅然回到村里,和其他村民一起劳动。
“我眼睛不太好,无法参与修路,但是我也没有闲着,天天为修路的村民烧开水。”77岁的张淑兰老人告诉记者,她一天要烧8桶开水,烧好后放一些茶叶或少许食盐,由老伴挑到修路现场。
村民李刚树因车祸受了伤,拄着拐杖走路很艰难。他每天都赶到修路现场,劝导过路人别在刚铺筑的路面上踩踏。
“以前女儿抱怨这条路太烂,回家不方便。”年近古稀的温正容老人说,“现在路修好了,大车小车都能通行,女儿打电话说以后会经常回来!”
新闻推荐
(周麟林)今年以来,威远县高石镇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来抓,精心策划谋项目,凝聚合力建项目,强化支持促项目,为镇域经济突破发展聚集了强大后劲。该镇紧扣“工业强镇、农...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