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德 文/图
白龙池是威远河上最著名的一处深潭,潭底有一眼地下泉水,常年不断为威远河补充水源。白龙池位于威远县山王镇白龙村,白龙村因白龙池而得名。
山王镇场今简称山王场。虎是山中之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白虎是西方保护神有肃杀之威,虎神具有避邪消灾、惩恶扬善、祈丰致富、善结良缘等神力。山王场因场中有供奉虎神的庙宇俗称山王殿而得名,而山王殿又是山王场的古名称。
在宋朝以前的史料中,白龙池被称为龙龛, 山王场则是有场而无名称(可能是供奉虎神的 庙宇山王殿还未修建的原因)。南宋《舆地纪胜》 在荣州景物条目下记载:“婆日市,古城在(威 远)县西北五十五里,旧经云:唐武后朝( 690 ~ 705 )置,以煎炼硫磺。一场在县东北三十里一溪 侧,有山极高,下有穴名龙龛,出水如乳色,每春 月浮污泥,俗呼为龙转,及夏方洁。引龛水堤之 使本与溪混就采山茆覆水面,数宿硫磺即散凝 其上,乃聚 之山,五里外茆则不住硫磺,旁有艾坝力倍常艾,旧大雪环山五里余不积,其异如此溪有鱼,俗呼为硫磺鱼。”。《舆地纪胜》在荣州古迹条目下又记载:“婆日市故城,在县西北五十里,旧经云:唐武后朝置,以煎炼硫磺。一场在县东北三十里一溪侧。”。《舆地纪胜》这两条史料表明:一是婆日市故城,因煎炼硫磺于唐武则天称帝时置,与唐初置的古婆日县(627~634)和《元丰九域志》记载并以首镇表述婆日镇(今严陵镇)为威远县县治所在镇有明显不同。婆日市的名称,可能是为追忆古婆日县而取名,仅是一个寄托名而已。婆日市故城位置,应位于今新场河岸的新场镇老场至新场之间。二是史料中关于县城与“龙龛”的位置距离和龙龛“出水如乳色”的描述,笔者认为与白龙池十分吻合。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的威远先辈们在龙龛(今白龙池)水中采聚硫磺原料的方法和过程(以支持婆日市故城的硫磺煎炼产业),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三是史料中关于“一场在县东北三十里一溪侧,有山极高,下有穴名龙龛,”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伴随龙龛水而存在的“一场”就是今天的山王镇场,即山王场是一个唐朝时期就已存在的千年古场,只是古场那时还没有名字。而“有山极高”这一山就是今天的芦高山,威远芦高山海拔846米,它是荣威穹窿东侧山脉的最高峰,从葫芦口水库坝基海拔340米看,芦高山峰顶到白龙池岸边垂直落差已近500米。四是由于婆日市故城煎炼硫磺,或新场河上游也存在与龙龛 “出水如乳色”相似的泉水,这是新场河的古名称“硫磺川”出现在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的主要原因。
白龙池和山王殿又何时得其名的呢?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山川》记载:“白龙湫,县北四十里,溪有深潭号为龙洞,俗传古有白龙潜于其中,后震电奋飞而去,遇大旱不涸。”查阅字典,湫字字义为水池,白龙湫的含义就是白龙池。乾隆《威远县志——建置》在镇场篇五乡今集场条目下又记载:“山王殿,场期四、七、十日,有猪市,离城三十里。”清嘉庆《威远县志——建置》记载:“山王殿,县北四十里”、“白龙寺,在白龙池,县北四十里”。嘉庆《威远县志——水利》又记载:“(威远)正河自分水岭发源,出土河沟,过上观英滩,下白龙池,至刘家滩,回环曲折绕县城,下流至下观英滩止。车堰地名现在人名备录……白龙池,周奇荣筒车一架。”由于清乾隆《威远县志》收录了明天启《威远县志残稿》(1621~1627)的史料,因此白龙湫和山王殿的名称可能出现在明末清初,而白龙池的名称则出现在清朝中后期。
1979年,在威远河葫芦峡谷葫芦口,高71米的葫芦口水库大坝拔地而起,高峡出平湖,白龙池因此而淹没于水库水面之下数十米深的河谷谷底。今天的白龙池虽然已沉睡在葫芦口水库库底,但是它仍然在默默无声地喷涌着泉水,滋润着威远河流域的土地和百姓。
新闻推荐
副省长陈文华在内江市调研时指出内江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三大发展战略”成效明显曾万明等陪同
(记者王征刘小玲)6月27日,副省长陈文华在市委书记曾万明陪同下,深入威远县连界镇和连界镇船石村,调研所联系镇、村的规划建设情况。陈文华在充分肯定内江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