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詹财荣:
建议按照《内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内江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以项目为总牵引,建立内江新区重大项目库,超前谋划生成一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推动新区建设扎实起步。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加快组建高效运转、多维推进的工作机制,出台支持新区建设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一揽子”组合政策,按照“清单制+责任制”推进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确保新区建设早日成势见效。
市人大代表陈波:
围绕内江新区“一号工程”建设和“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见成效”工作部署,应立足职能职责,充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高质量编制新区空间规划,系统谋划新区空间格局。
同时,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加大新区土地要素保障力度,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蓄势赋能。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李焰:
建议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显成效”的总体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配合加快成渝线扩能暨内江新区二级铁路物流枢纽项目论证,强力推进新区骨干路网建设。科学谋划园区配套,全力筑巢引凤。统筹实施水、电、通讯等管网建设。
同时,打实要素保卫战,积蓄新发展势能。结合“揭榜挂帅”工作的开展,推动内江新区用地工作。积极申报、申请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扶持资金等。积极培育利税大户,不断提升财税发展后劲。积极引进人才,助力发展。
市政协委员杨云: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议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更高的眼光、更宽的思路、更新的理念,高标准完成各类详细规划,推进内江新区基础设施布局大突破。
将邓家坝片区城市设计纳入该片区控规修编成果中;会同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启动内江高新区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维护前期工作;完成东兴区椑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复通过,其余涉及内江新区片区规划修编按规定有序开展。
有序推动内江经开区圣水寺片区项目实施,积极做好内江新区配套规划,助力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建设。
完善管理运营模式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万晓燕:
内江新区,是解决内江产业空间不足的重要载体。建议立足内江新区建设,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动内江新区服务业率先向中高端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同时,将内江新区辖区内的内江国际物流港作为全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规划打造,高水平规划实施《内江市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规划》,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全力申报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内江新区生活性服务业人性化和柔性化发展,聚力发展商贸流通、特色餐饮、文体旅游、家庭社区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市人大代表王志文:
推动内江新区建设,应全力以赴做好投融资工作,抓好内江新区项目包装,通过发行公司债、小微债、专项债和做好项目贷等,多方筹措资金,解决钱从何来问题;要全力以赴,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模式,采取片区开发等融建模式,解决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问题;要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人定责定目标定考核,解决工作落地落实问题。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代云利:
破解融资难题。整合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并发行地方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资本,整体打包推进;引入经营理念,探索广告权、冠名权等无形资产最大利用效应。
破解人才难题。加强内江师院、内江职院等高等学校建设,力争内江人才内江造;加快人才公寓等硬件建设,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内江;强化科技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建设,引进风险投资和天使基金等,建好平台,筑巢引凤。
破解体制难题。建立市区共享机制,谁投资谁受益,按贡献分成,充分调动县区的积极性;坚持目标导向,把发展任务按时间节点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并逗硬奖惩;采取市场的办法,对园区给予最大支持。
市政协委员章艳秋:
建议围绕新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规划为引领,突出“产业向南、内自一体”,配合开展“规划大会战”,指导各组团高起点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产业规划。
以项目为总牵引,配合建立新区重大项目库,完善重大谋划生成评估机制,用活市场资源,鼓励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运行,实现政府投资中长期收益平衡。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持续跟进研究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系统谋划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以产业链协同为重点,推动资源跨区域配置,持续向改革要红利、要增量。
发展三大特色产业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彭小峰:
建议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打造新经济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三大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为内江新区建设助力。
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要聚焦优质企业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批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努力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繁荣景象。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内江造优质产品。
市人大代表郭亮:
大力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入手,“软”“硬”兼施,从各个环节进行把控。要按照更高的生产标准,加大对原材料使用、生产环节上的把控,从单一的质量要求,到多层次的体系保障;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完善特色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生产更多的中高端产品,提升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价值,让健康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李鹏:
建议内江新区制造业布局把强化产业集聚放在首位,总体按照“一主两辅”布局产业,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力争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根据“四区”产业基础和特点,建议市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和食品医药产业,聚焦锻压数控机床、车用弹簧等领域;东兴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食品医药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材料、农业水利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江经开区重点发展机械汽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聚焦汽车曲轴、车架、抗癌制剂等领域;内江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半导体生产制造及封装测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市政协委员张刚:
内江新区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三大特色产业”,实施长川科技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东兴区食品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三个百亿产业集群。
内江高新区将义无反顾地扛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旗”,全力打造百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建议市上出台支持高新区创新发展专项政策,支持高新区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出台院士团队落地相关政策,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个以上。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洁 徐艳梅 整理)
新闻推荐
明泰微电子产业园项目投产仪式暨内江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举行 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鸟瞰图内江日前,2022年明泰微电子产业园项目投产仪式暨内江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举行。来自上海、深圳、无锡、...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