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宣传语
◇全媒体记者冯堃文/图
“内江这几年变化挺大的,不仅环境卫生好了,大家的文明素质也提高了……”家住内江经开区壕子口街道的郑先生感叹道。
随着内江市创建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带动了不少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为创文,创文惠人人的良好氛围。
社区多方式引导创文
提高群众知晓率
10月20日,记者来到市中区大西街,曾经的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现象已不见踪影,小区里的“牛皮癣”也荡然无存……这些变化得益于创文工作的开展。
“说起环境的变化,我最大的感受是‘牛皮癣’的消失,以前我所在小区‘牛皮癣’多得很,从楼梯到家门口都有。”家住市中区大西街的市民王阿姨说,“现在,几乎一张‘牛皮癣’都看不到了……”
大西街社区网格员告诉记者,为防止“牛皮癣”出现反弹,仅靠清理是不够的,后期维护才是关键,社区在辖区安排了居民小组长,每月定时对负责的区域进行监督,随时清理“牛皮癣”。
“我是蛋市巷4号楼和14号楼的居民小组长,每天定时到楼栋里巡查,现在楼栋里已经看不到小广告的影子了。”居民小组长胡惠英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内江市开展创文工作以来,她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还带动了其他居民一起参与。
“创建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创文工作的知晓率,大西街社区干部、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小喇叭喊话等方式,传递文明创建“好声音”。给居民发放创文宣传资料,讲解了创文的内容、目的、意义。除此之外,假日期间,还组织大家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宣传创文知识,让创文工作深入人心。
大西街社区只是内江市社区创文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各区街道社区都在采用各种方式开展创文活动,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也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加入到创文行动中。
整治餐饮、农贸市场环境
创文让生活更便利
“现在的餐馆饭店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多了!”市民高军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一家小餐馆吃饭,看到地面整洁餐桌干净,墙上显眼处张贴有“光盘行动”“文明就餐”“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宣传标语。
民族路一家餐馆老板告诉记者,餐馆在提倡顾客光盘行动的同时,会将每桌的顾客错开就坐,此外,每天至少两次清理就餐区及门口卫生,做好门前五包。
记者注意到,店内墙上显眼处挂着卫生许可证和卫生检查等相关信息。“按照创文要求,将卫生许可证等信息挂在显眼的位置,让每位顾客吃得放心、健康。”餐馆老板说。
农贸市场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创文的直接推动下,城区部分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顽疾得到彻底解决,市民买菜更便利、更放心了。
记者在邱家嘴农贸市场看到,整齐划一的摊位,有序摆放的商品,社区工作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正在巡逻,提醒商家注意各自摊位的卫生。
一名杂货铺商家告诉记者:“自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市场环境卫生变好了,大家的素质也明显提高了,所以,我们都很支持创文工作,每天保持摊位内外的清洁卫生。”
“以前,我很少去农贸市场买菜,因为环境差,卫生不理想;现在,市场的环境卫生和管理都提升了几个档次,我几乎天天跑菜市场了。”正在买菜的市民梁佳佳说道。
开展“文明随手拍”活动
市民积极参与支持
为助力内江市成功创建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段时间,在微信公众号“最内江”参与文明随手拍,许多市民记录了身边文明或不文明现象,并获得现金奖励。
在市中区公园街斑马线上,一名志愿者帮助老人过马路,市民陈媛立即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我要发到‘文明随手拍’投稿平台上去,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提倡。”
记者注意到,公园街来往的人、车流量很大,但在斑马线处,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文明行为频频出现。
据了解,“文明内江·有你有我”电力伴你随手拍活动,是由市创文办主办,内江日报社、内江广播电视台承办,旨在动员广大市民以城市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创建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争做城市文明的践行者和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者,对文明行为进行点赞、褒扬,对不文明行为敢于亮剑、曝光,以人人小文明成就城市大文明。
“这个‘文明随手拍’活动搞得很好,过去有些行人过马路时,经常无视红灯,现在被曝光后,遵章守法的越来越多。”陈媛说。
记者从市创文办了解到,为提高广大市民对创文的知晓率、参与率,除了让各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创文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外,还制作了公益广告视频,在各街道、小区、公交车移动电视上滚动播放……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不仅提高了大家对创文知识的知晓率,也增强了大家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支持创文、参与创文,形成共创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记者毛春燕李弘)10月22日,内江市市中区召开全区离退休干部“庆重阳”运动会暨2020年1-9月工作情况通报...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